[发明专利]一种介孔碱性碳材料催化裂解油脂制备高性能燃油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411843.1 | 申请日: | 2012-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 发明(设计)人: | 蒋剑春;徐俊明;李静;夏海虹;周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0G3/00 | 分类号: | C10G3/00;B01J27/232;B01J2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碱性 材料 催化 裂解 油脂 制备 性能 燃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新的甘油三酯催化裂解催化剂的研究。
背景技术
以石油、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正日益枯竭,而生物质能源是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等为原料,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生产的产业。其中将甘油三酯催化裂解是制备液体燃料一种有效方法。在之前的专利中(200910029495.X)我们描述了碱性催化作用下的油脂裂解反应,但是由于仅采用碱性化合物作为催化剂,裂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部分原料发生的是无规热解反应,进一步生成低碳烃类,使得收率降低。为提高油品得率,主要是提高柴油馏分的收率,我们希望采用介孔载体,利用其孔径结构(>2nm,一般微孔的催化剂容易形成低碳烃类),减少二次裂解反应的发生,。曾经使用过多种介孔硅作为载体,但是介孔硅材料在强碱性条件下极易发生结构失稳,一般在负载后无法得到规整介孔结构的催化剂(新型介孔固体碱材料的合成. 化学进展. 2009,21:1839-1846)。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催化剂如介孔硅材料孔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失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介孔碱性碳材料的制备方法,用该催化剂裂解油脂收率高,得到的裂解油产品分子量集中在柴油馏分(C14-C22)。
技术方案:一种介孔碱性碳材料催化裂解油脂制备高性能燃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采用硬模板法合成介孔碳载体,并将占介孔载体质量1%-15%的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负载于介孔碳载体表面,得到碱性介孔碳催化剂;
第二步,按质量比 m甘油三酯:m碱性介孔碳催化剂=100:1~10的比例,称取甘油三脂、碱性介孔碳催化剂放入反应釜,加热反应釜至350~500℃,收集产生的馏分,得到深棕色液体即为产物。
所述硬模板法中的硬模板剂选用SBA-15,碳源为蔗糖,经过预碳化和碳化,形成碳硅复合物,之后用HF水溶液除去硅模板剂,得到介孔碳载体,并将1%-15%wt的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负载于载体表面,得到碱性介孔碳催化剂。
所述碱金属的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碱金属的碳酸盐为碳酸钠或碳酸钾。
所述的甘油三酯为大豆油、菜籽油、地沟油或者餐饮废弃油脂中的任意一种。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碱性介孔碳催化剂,具有如下优点:
1. 碳材料是惰性材料,经过负载后能够很好地保持原有的介孔结构,而常规的硅型介孔材料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无法得到孔结构稳定的碱性介孔催化剂。
2. 采用碱性催化剂与介孔材料载体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得到羧基含量较少的低酸价催化裂解液体燃料油,还可以控制裂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定向得到柴油馏分(C14-C22),如图1所示。
3. 负载用的碱性化合物简单易得,并且负载方法简单易行。
4. 该方法原料适应性广,能够处理各类不同油脂,包括废弃油脂、酸化油脂等较难处理的原料。
附图说明
图 1 不同催化剂产生的裂解油产品气相色谱图(a.碱性介孔碳催化剂,b.碳酸钠催化剂);
通过碱性介孔碳催化剂制备所得的燃油产品,可以定向得到柴油馏分(C14-C22),面积归一法计算所得含量>70 %。而普通碱性催化剂碳酸钠分子量分布分散,柴油馏分(C14-C22)的含量< 50%。
图 2 不同催化剂产生的裂解油产品分子量分布(a.碱性介孔碳催化剂,b.碳酸钠催化剂)。
通过分子量分布测定可以明显发现,碱性介孔碳催化剂制备所得的燃油产品,其分子量分布在280-320 有较强的峰值,而普通碱性催化剂碳酸钠所得的燃油产品分子量分布较低,说明介孔结构所起到的结构调控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验用大豆油、菜籽油、地沟油以及餐饮废弃油脂均为市售。
一种介孔碱性碳材料催化裂解油脂制备高性能燃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18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害虫紫外灯
- 下一篇:一种带遮雨装置的路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