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11596.5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6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裕一;新津俊博;松坂治;上野浩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莫列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1 | 分类号: | H01R13/641;H01R13/6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付永莉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电连接一对平行的板,使用诸如板对板连接器等的连接器。 这样的连接器形成为分别安装在由电路板等构成的一对板的相对面上,并且 相互对接而导通。另外,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使安装在两端部的增强 配件作用为锁定部件,从而保持与另一方连接器的对接状态。
但是,由于在各连接器的下表面安装有面积比连接器本体大得多的板, 通过目视来确认一方连接器与另一方连接器的对接状态较困难。特别是近年 来,由于连接器日趋小型化和扁平化,对置板之间的间隔非常窄,很难正确 判断一方连接器与另一方连接器是否完全对接。
不过,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即,使用传感器检测连接器的对接状态, 而不依赖于像目视这样的基于进行对接工作的操作人员的感觉来识别(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
图13是说明现有技术的能检测对接的连接器的图。
在图中,861表示一方连接器即作为插头的端子的插头端子,961表示 另一方连接器即作为插座的端子的插座端子。如图所示,在使双方连接器对 接的情况下,将插头端子861拧入插座端子961上。
另外,与插座端子961相邻地配设有压电元件893,通过将插头端子861 拧入插座端子961,该插头端子861的前端压迫压电元件893。该压电元件 893由于插头端子861的压迫,根据推压力产生电压V。而且,检测装置897 检测上述电压V的值,若该电压V的值变成表示双方连接器的对接已完成 的预定值,则使发光元件898发光。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888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中,需要使插头端子861拧入插座端子961 上,从而连接器变得大型化。因此,较难使用在例如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数码相机等已被小型化的电子设备的框体 内部。另外,由于通过拧入插头端子861并基于压电元件893受到的推压力 来检测连接器的对接已完成,所以较难提高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连接器存在的问题,通过配设在第一 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检测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的状态的压电元件,提 供一种高可靠性的连接器,即使是在小型化和扁平化的连接器的对接工序 中,也能正确地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 工序中不完全对接的发生。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 对接引导部;以及第二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的第二端子、与上 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对接的第二对接引导部,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包括用于检 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固定端子,上述第二对接引导部包 括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弹性端子,在上述固定端 子或弹性端子上配设有压电元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连接器中,上述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中的任一方包括接 合凸部,而上述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中的另一方包括接合凹部和从该接合凹 部突出的越过部,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上述第一对接引 导部与第二对接引导部相对移动,上述接合凸部越过上述越过部而与接合凹 部卡合。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上述压电元件配设在上述弹性端子的变形面 上,随着该变形面变形而产生电压。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上述压电元件配设在上述固定端子的与上述弹 性端子相抵接的面上,并且随着上述弹性端子施加的压力而产生电压。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上述压电元件上,通过检测电 极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该一对电极间的电压变化,并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 二连接器的对接是否完成。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上述压电元件上,通过与该一 对电极导通的、由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变色部件的颜色变化,检测上述第一 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是否完成。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通过检测上述电压变化所包括的第一峰值以及 与该第一峰值极性相反的第二峰值,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 接是否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莫列斯公司,未经莫列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15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