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11373.9 | 申请日: | 201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3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黄钦铭;陈威丞;徐恒文;柳万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7D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 悬浮 煅烧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煅烧炉系统其使用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可制造出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煅烧炉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在公元2006年时,如果各部门不分摊用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则能源工业(能源转换)的二氧化碳排放为164,086千公吨,占燃料燃烧总排放的61.86%。但如果就各主要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在分摊用电排放的情况下,台湾在公元2006年能源工业(能源转换)的二氧化碳排放为18,509千公吨,占燃料燃烧总排放的6.98%。由上述的数据可以知道,能源工业发电给各部门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燃料燃烧总排放的54.88%,几乎占台湾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也因此,电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如能有效的被捕获,将能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此外,水泥业也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宗。但水泥业于煅烧过程中,因空气燃烧与气密不佳,使得煅烧所产生的烟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仅能只有25-30vol%。因此,水泥业依旧需要仰赖二氧化碳的捕获技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才能够具有再利用与封存的效益。此外,水泥业也为六大耗能产业之一,于其煅烧工艺的过程中多半没有回收废热再利用的机制。如此,使得一般水泥业的工艺的能源效益低。虽然可以通过废热发电回收的方法来提高水泥业的能源效益,但如此,将使得水泥业者需额外花费相当大的资金以及场地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藉以提升使水泥业的能源效益,以及制造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而有利于封存与工业再利用。
本发明所揭露的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包含一旋风集尘设备、一燃烧窑、一第一通气管、一风车及一第二通气管。旋风集尘设备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燃烧窑的顶部具有一出口,燃烧窑的底部具有一入口,燃烧窑的出口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第一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风车包含相对的一进风口及一出风口,出风口连接燃烧窑的入口。第二通气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次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及风车的进风口。
本发明所揭露的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使用方法,包含提供一包含多个由上而下依序相连的旋风集尘器的旋风集尘设备、一燃烧窑、一第一通气管、一风车及一第二通气管。并且,将一粉体由燃烧窑的底部的一入口送入燃烧窑内进行煅烧加热。并由燃烧窑的顶部的一出口排入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令粉体释出部分的二氧化碳。令最上层的旋风集尘器将包含有二氧化碳的烟气送入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并使粉体下落经过多个旋风集尘器时,与由最下层的旋风集尘器逆向上流的二氧化碳的烟气混合热交换,以使粉体持续进行煅烧反应而继续释出二氧化碳。并且,使旋风集尘设备内包含有二氧化碳的烟气经由风车推动而输送至燃烧窑的入口,以做为粉体的进料输送气体。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是利用回流的二氧化碳的烟气可于旋风集尘设备内逆向上流而对金属碳酸化物进行充分的煅烧反应,以提升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煅烧反应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的旋风集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1的重力下料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
10’回流悬浮式煅烧炉系统
11旋风集尘设备
111a旋风集尘器
111b旋风集尘器
111c旋风集尘器
111d旋风集尘器
111e旋风集尘器
1111a排料口
1111b排料口
1111c排料口
1111d排料口
1111e排料口
1112a排气口
1112b排气口
1112c排气口
1112d排气口
1112e排气口
1113a入料口
1113b入料口
1113c入料口
1113d入料口
1113e入料口
1114a圆筒部
1115a圆锥部
112重力下料阀
1121阀口
1122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13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