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能源动力增程式无轨电车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409299.7 | 申请日: | 2012-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3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 发明(设计)人: | 葛如海;宫燃;张学荣;胡满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L9/00 | 分类号: | B60L9/00;B60L11/00;B60L5/36;B60M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能源动力 程式 无轨电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轨电车,特别是一种能无间断动力增程运行的无轨电车。
背景技术
无轨电车发展节能、“绿色”交通系统重要交通工具,无轨电车最主要的优点是车辆本身向大气的排污量为零,其所需能源主要由架空触线网提供。从动力性能的角度和维修保养的费用来比较, 无轨电车也优于同级别车辆。从城市公共运输角度出发,许多城市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也为大力发展无轨电车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阻碍传统型无轨电车发展的因素有:1) 与普通汽车相比,传统型无轨电车的灵活机动性较差, 它必须在架空线网下行驶,无法正常超出。如果出现道路阻碍时,不能像其他车辆那样绕道驶离现场,只能就近停车, 给道路增添障碍。2)当供电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 整条线路的运营都要停顿。3)视觉污染。传统型无轨电车网线如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尤其在交通路口视觉上压抑,影响城市景观。但作为绿色交通的无轨电车又有着其他交通运输工具不具备的优点,是大城市及其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有专利涉及混合动力无轨电车、电瓶电和电网电供电的双电源无轨电车。前者在有电网电供应路段使用电网电,在没有电网电路段,使用燃料拖动。但是该类型无轨电车涉及不同能源之间转换,系统复杂,特别是无法真正实现环保、无污染、“零排放”。后者双电源的原动力都来自于供电网,一旦电网出现故障,无法长时间全部依赖电瓶驱动电车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能源动力增程式无轨电车以公用电网的供电为主要动力源,在实现超车、电网故障、无供电网路段,启动车载储能装置提供动力,实现无间断动力增程运行。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能源动力增程式无轨电车,包括受电弓、集电杆和车体,车体内设置有牵引电机,所述车体内还设有控制单元和车载储能装置,所述车载储能装置为蓄电池、超级电容或惯性飞轮等,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牵引电机供电中断的情况下,控制储能装置向牵引电机提供动力能源。这样的技术方案使得在超车、没有触线网的路段,无轨电车依靠储能装置提供动力能源,实现正常行驶,在电网供电驱动无轨电车的同时给储能装置蓄能,实现了无轨电车的无间断动力增程运行。
向所述无轨电车供电的触线网采用公用电网,配置两条接触导线,在纵向平面内,两条接触导线的连线与地面形成夹角,与之相匹配的无轨电车集电杆设置为双线受电弓,向牵引电机供电,同时向储能装置蓄能。这样的结构设计有效节省了空间,避免了以往用绷线架设触线网时形成的密集网状结构。
所述无轨电车的电网布置为:城市街区道路或城际公路上通过电线网电杆进行布置;在交叉路口,电网电缆铺设于地下。这样的结构设计有效避免了视觉混乱,架空线网转置地下,避免了各线路的交织。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充分利用廉价电网电能,发明双能源动力增程式无轨电车,以公用电网的供电为主要动力源,在实现超车、电网故障、无供电网路段,启动车载储能装置提供动力,实现无间断动力增程运行。它比传统型无轨电车更具灵活性,比油电混合无轨电车更具环保性,比电瓶电和电网电供电的双电源无轨电车更具稳定性。同时,为减少视觉污染,特别地,触线网配置两条上下平行的接触导线,避免以往绷线组成的密集网状结构,减少空间占用。另外,在交通路口,容易造成视觉混乱的区域,架空线网转置地下,避免各线路交织。
附图说明
图1是无轨电车触线网布置图;
图2 是街区电杆布置和交通路口的电缆布置方式图;
图3 双能源动力增程式无轨电车的技术方案图。
图中:1、双臂梁;2、电线网电杆;3、接触导线;4、集电杆;5、受电弓;6、车体;7、电缆;8、牵引电机;9、控制单元;10、车载储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92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