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明显提高产品整体性能的微胶囊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8544.2 | 申请日: | 201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6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敏 |
主分类号: | B01J13/02 | 分类号: | B01J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明显提高 产品 整体 性能 微胶囊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工艺,具体是指一种明显提高产品整体性能的微胶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和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微胶囊化:用涂层薄膜或壳材料敷涂微小的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
微胶囊直径:毫米级到微米级。
微囊是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球状小囊泡,外层为半透膜,内部为液体内核。近几年来,微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药物的固定化方面。常用的微囊为海藻酸/聚赖氨酸微囊。由于制备技术比较复杂,成囊过程时间较长,对被包埋物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聚赖氨酸的价格比较昂贵,因而限制了这种微囊的使用。制备微囊的基本材料通常具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等聚电解质。壳聚糖是部分脱去乙酰度的甲壳素,后者具有优良的韧性和惰性,且亲水、无毒、多孔、均匀,同时甲壳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也是十分丰富的。鉴于此,本试验从甲壳素这种天然高分子功能团的特殊性,以及无毒、亲水性等优点出发,用浓碱脱乙酰化得到壳聚糖,然后用上述方法达到球形壳聚糖,并用适当的方法将酵母包埋在球形壳聚糖内,制备出性能较好的微胶囊,并探讨了壳聚糖成球条件、包埋酵母的最适条件,以及壳聚糖作为固定化物质载体的可行性。
在织物整理方面应用微胶囊的例子有香味胶囊、抗菌防臭胶囊、驱虫剂胶囊、抗静电胶囊等。根据用于织物整理的微胶囊的不同形式,将其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分为三个类型:
①胶囊破裂型。
②胶囊缓释型。
③胶囊密封型。
(1)胶囊破裂型织物整理
适应整理的范围:主要用于提高织物外观、织物安全性能、织物舒适性性能等的整理。
微胶囊的要求:微胶囊一般采用界面聚合或原位聚合法制得,要求囊壁的韧性好,囊/芯质量比例高,胶囊的粒径通常要小于100μm。
(2)胶囊缓释型织物整理
胶囊缓释型织物整理主要是为了使织物具有比较持久的特定功能,主要是利用微胶囊的缓释作用和保护作用使功能性物质得到更好的发挥。
缓释型微胶囊通常采用复凝聚法合成,也可以采用界面聚合法或原位聚合法,微胶囊的直径小,一般小于20μm。胶囊的囊壁材料一般为线型结构的高分子。
(3)胶囊密封型织物整理
这类胶囊常用于纤维的共混纺丝,不过也可以粘结到织物表面。为了提高胶囊的密封性,一般选择有一定交联度的高聚物作为囊壁材料。
乳化剂用量对囊芯的分散及乳化液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在油滴表面形成双电层,当带相同电性液滴相遇时,由于相互排斥而阻止了聚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油滴表面不存在双电层,然而油滴相互接近时,水分子将比乳化剂分子更快地从油滴间流出,从而使得该部分乳化剂浓度上升,此时由于渗透压的反作用力而使液滴相互排斥,使得乳浊液稳定。乳化剂的用量过少,不能包住所有的液滴而使液滴间容易聚并;乳化剂用量过多,会导致体系粘度太高,不利于胶囊的形成;因此乳化剂的用量必须适中,既能将分散的液滴完全包裹,避免液滴合并,又不至于使体系的粘度过高,影响微胶囊的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明显提高产品整体性能的微胶囊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通过控制制备过程中的乳化剂用量,从而提高了微胶囊的包埋率和机械强度,进而提高微胶囊的整体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明显提高产品整体性能的微胶囊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壁材浸泡溶胀形成溶液,并加热后保温备用;
(b)选取芯材并滴加乳化剂,且控制乳化剂与芯材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然后振荡溶解后与上述壁材溶液混合;
(c)置恒温水浴上搅拌,形成乳状液,即得乳剂;
(d)将步骤(c)所得乳剂进行机械搅拌,并缓慢滴加醋酸溶液,微胶囊液形成;
(e)继续加入固化剂,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其pH,继续搅拌,将体系
从凝胶化温度缓慢升高,静置待微胶囊沉降;
(f)微胶囊沉降完全后,倾去上清液,然后过滤或甩干,微胶囊用蒸馏水洗涤,抽干,置于恒温箱干燥,即得目标产品。
所述步骤(a)中,壁材通过蒸馏水进行浸泡溶胀。
所述步骤(c)中,搅拌速度为600r/min~8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敏,未经陈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85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