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管道系统用馈电装置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8459.6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0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魏英华;李京;刘阳;赵海涛;马跃;陆卫中;史杰智;李晓东;高英;张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F13/06 | 分类号: | C23F13/06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樊南星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管道 系统 馈电 装置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管道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地下管道系统用阴极保护装置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采用大口径钢质输水管线具有安全、可靠及建设周期短的优点,是目前输水工程中比较常用方法。该工艺主要是通过工作竖井间操作进行管道顶进埋设,除工作竖井外其它管线途径地面不进行地面挖掘。现有技术中,借助于馈电装置进行地下管道防护是一种常规技术方案,但是,馈电装置的施工始终是技术难点之一。
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地下管道系统用阴极保护装置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地下管道系统用阴极保护装置施工方法。
地下管道系统用馈电装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使用专门的地下管道系统用馈电装置施工系统进行馈电装置4的安装施工;所述地下管道系统用馈电装置施工系统的构成如下:外护管2、防水套管5、馈电装置4、焊接装置、灌浆装置8;其中:
馈电装置4构成如下:馈电电缆401、馈电连接头402;馈电电缆401的下端通过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外壁固定连接且构成电连接,馈电电缆401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设备或者牺牲阳极;
外护管2布置在地下管道1上方直到地表的孔道内;外护管2的下端接触地下管道1外壁;
防水套管5放置在外护管2内,其前端固定布置有馈电连接头402,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外壁紧密接触且不移动,以便进行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二者之间的焊接操作;防水套管5的构成如下:螺杆501、套管接头502、套管连接管503、套管前端接头504、馈电连接头402;其中:前四者都为空心管状结构;套管连接管503和馈电连接头402之间通过套管前端接头504、连接为同轴线的一体;馈电连接头402上 预连接有馈电电缆401,螺杆501至少为一段,不同的螺杆501之间或/和螺杆501与套管连接管503之间通过套管接头502连接为同轴线的一体;
焊接装置用于将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外壁焊接固定在一起,其具体为焊枪6,其构成如下:焊条夹头601、焊枪杆602、电连接线603;其中:焊条夹头601固定布置在焊枪杆602的前端,焊枪杆602为管状,电连接线603的一端连接着焊条夹头601,电连接线603通过管状的焊枪杆602内腔引出到外部;
灌浆装置8用于在将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外壁焊接固定之后,使用灌浆装置8在馈电连接头402处加入保护填料以保护馈电连接头402;所述灌浆装置8构成如下:灌浆杆801、灌浆头802;其中:灌浆杆801为管状结构,灌浆头802布置在灌浆杆801前端且其前端开口;
所述地下管道系统用馈电装置施工方法依次满足下述要求:
①首先从地下管道1外部上方的地表101向地下管道1的方向钻孔,孔直径10~1200mm,该孔直达地下管道1的外壁但不应破坏地下管道1;各孔沿地下管道1在其正上方布置,各孔之间的间距为100-500m;
②然后向上述过程钻出的孔内安装中空的外护管2,并使外护管2的前端接触到地下管道1外壁并由外护管2和地下管道1外壁共同构成相对封闭的管状空腔;外护管2具体为钢管或塑料管;其规格为:内腔直径50-200mm;外护管2内部可能填充有一些泥沙102内容物;
③下防水套管5:将防水套管5放入外护管2内,并使固定布置在防水套管5前端的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外壁紧密接触且不移动,然后进行焊接操作;
所述馈电连接头402设置在整个防水套管5最前段,馈电连接头402前端设置有封闭的内腔,其前端厚度为0.2-8mm;馈电连接头402封闭内腔的前端面为锥面,锥面的横截面随距离馈电连接头402的前端面的减小而减小;馈电连接头402上预先固定有馈电电缆401;
④遥控焊接:使用焊接装置将防水套管5前端的馈电连接头402与地下管道1的金属部分焊接在一起形成电连接关系;
⑤牺牲阳极7施工:预先在地下管道1附近打孔,埋入牺牲阳极7,并通过馈电装置4将其与地下管道1形成电连接,并最终构成地下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牺牲阳极7的 布置间距为50-500米;成对布置或者单一布置。
在遥控焊接并合格后,还要求进行下述两种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84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