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4823.1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2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毅;潘东华;熊思亚;周悦;唐勇斌;陈启明;郭庆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9/00 | 分类号: | H02K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密 直线 电机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属于直线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精密直线电机是保障超精密伺服系统运行的执行机构。随着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超精密直线电机的推力密度及推力精度要求逐步提高,由此带来了电机绕组电流密度的增加,铜耗随之增加。由于目前超精密位置伺服系统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因此,对环境温度的恒温性有较高的要求,而超精密伺服系统由于集成密度较高,在运行过程中,采用的超精密直线电机很难避免会对外界散热,而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超精密位置伺服系统要求系统各部件与环境热交换趋向于零。目前大部分的直线电机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目前对超精密直线电机已提出的水冷却结构:
直线电机为了减小推力波动,采用了无铁心结构,以消除常规电机的齿槽定位力及磁阻力,但是若具有相同的推力密度,电机的绕组所通电流密度势必要高于有铁心直线电机,铜耗势必增大。为了确保电机的可靠运行及减少电机对外界散热,提出了一种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如图9所示,其绕组通过支撑结构A固定,再在其上下表面安装水冷却板B,来对绕组实现冷却,图中C表示水冷却的进水口,D表示水冷却的出水口。
对这种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进行实验测试的结果表明,电机的侧面温升较高。其采用的上、下两片水冷却板B,仅对电机初级的上下表面的温升抑制较为明显,其侧面的较高温升,将与环境产生热交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直线电机的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的侧面温升高,易与环境产生热交换的问题,提供一种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
本发明所述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它包括绕组支撑部和绕组,绕组固定在绕组支撑部表面,它还包括导热部,该导热部设置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并与绕组支撑部固定连接。
所述导热部为铜箔圈,该铜箔圈与绕组的外侧轮廓相适应,并套接固定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
所述导热部为由多个铜箔分段分散排布组成的铜箔导热圈,该铜箔导热圈与绕组的外侧轮廓相适应,每个铜箔分段均固定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
绕组支撑部上具有多个铜箔预留槽,每个铜箔预留槽用于固定一个铜箔分段。
所述组成铜箔导热圈的多个铜箔分段等间距排布。
所述铜箔分段还可以为C形铜箔分段,该C形铜箔分段的与开口侧相对的侧壁外表面与绕组的外侧表面固定。
所述导热部、绕组支撑部与绕组相互之间采用结构胶粘接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在不改变电机的现有结构情况下,通过增加铜箔的形式,增加了绕组热源向冷却结构的导热路径,使冷却板对热源进行有效的冷却,它不仅抑制绕组温升提高电机绕组中所通电密,实现了电机推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铜箔阻断了热源通过电机侧面向外界释放热量的路径,抑制了电机与外界的热交换。因此,在直线电机中采用该结构可提高超精密直线电机的推力密度,并且不改变电机外界环境温度,为电机的精确位置检测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发明在不改变电机体积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导热支路的方法将绕组侧面热量尽可能多的导向冷却板,实现了对绕组侧表面进行热屏蔽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方式二中铜箔圈与绕组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方式三中铜箔导热圈与绕组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方式六中铜箔导热圈与绕组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图7为普通直流直线电机截面的热网络分布图;
图8为采本发明所述冷却结构的直流直线电机截面的热网络分布图;
图9为现有直线电机的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它包括绕组支撑部1和绕组2,绕组2固定在绕组支撑部1表面,它还包括导热部,该导热部设置在绕组2的外侧表面上并与绕组支撑部1固定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导热部为铜箔圈31,该铜箔圈31与绕组2的外侧轮廓相适应,并套接固定在绕组2的外侧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48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括过压保护的用于传输高压DC电力的设施
- 下一篇:嵌入式光学实验测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