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治理废气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404616.6 | 申请日: | 2012-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8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杰;张卫华;张晓萌;佟晓慧;张建中;姜巍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3/78;B01D53/04;B01D53/72;B01D53/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治理 废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步处理组分复杂的有机气体的综合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汽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运输、装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挥发,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降低油品的质量。另外,排放到大气中的浓油气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目前很多储油库和炼油厂都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以活性炭碳吸附法居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一些石化厂发油台装车的油品组份十分复杂,除汽油外还包括丙酮、石脑油、酚焦油等,产生的废气及储油罐呼吸气组份除烷烃外,还包括丙酮、醚及硫化物等。单一处理方法难以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储油库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20950-2007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规定的排放要求,需要综合方法治理废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综合治理废气的方法,分步处理废气的各个组分,使排放气体可以达到国家标准。
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治理有机废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脱丙酮、醚
有机废气由风机加压进入前吸收塔3,脱丙酮、醚后的废气自前吸收塔顶部管道进入下一步骤;低温石脑油经循环油泵由石脑油罐送入在前吸收塔3顶部喷淋下来,吸收废气中的丙酮、醚后从前吸收塔的底部流出,送回在石脑油罐中循环使用;
b.脱烷烃
完成步骤a的气体和罐区大呼吸出来的气体合并从底部进入脱烃吸附罐A,脱烷烃后从脱烃吸附罐A顶部排出进入下一流程;当所述脱烃吸附罐A的活性炭吸附饱和后,真空泵6启动,将吸附在所述活性炭表面的烃类抽出从底部送入后吸收塔,同时,低温石脑油从后吸收塔顶部喷淋下来,进一步吸收烃类;
c.湿法脱硫
步骤b出来的脱烃气体从脱硫塔底部进入,氢氧化钠自塔顶喷淋下来,生成的硫酸钠流入氢氧化钠再生器,使氢氧化钠被循环利用。
d.干法脱硫
湿法脱硫后的气体经过除水后进入到脱硫醚、硫醇活性碳罐12,去除相应硫化物,然后进入脱硫化氢罐13中去除最后的硫化氢,
经过上述处理,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基本被脱掉,可以排放到大气。
当石脑油的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石脑油先通过制冷机组冷却后再循环。
所述低温石脑油在吸收烃类后由循环油泵送回到石脑油罐B中循环使用。
在真空泵对脱烃吸附罐A进行解吸时,脱烃吸附罐B以同样方式进行吸附,即脱烃吸附罐A和B以一吸附一脱附的方式循环运行。
没有被完全吸收的烃类通过二次回收管线被送回脱烃吸附罐A或B继续被吸附。
所述步骤c使用两个脱硫塔,脱烃气体从脱硫塔A底部进入,氢氧化钠从其顶部喷淋,初步脱硫的气体从其顶部出,进入脱硫塔B的底部;生成的硫酸钠从脱硫塔A底流入氢氧化钠再生器A,硫酸钠与再生器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器将硫酸钙过滤,在氢氧化钠再生器B再次反应再生,再生氢氧化钠从脱硫塔B顶部进入,与经脱硫塔A初步脱硫的气体进行脱硫反应,二次脱硫的气体从脱硫塔B顶部出,进入下一流程;氢氧化钠从脱硫塔B底部出,进入脱硫塔A的顶部,完成氢氧化钠的循环。
所述脱硫醚活性碳罐、硫醇活性碳罐和脱硫化氢罐中的活性炭均为专用活性炭,吸附量巨大,需要定期更换,多为一年一次,可根据废气产生量进行适当调节,不需要再生。
本发明可以处理组分复杂的气体,如发油台装车产生的废气,与单一方法相比回收率更高,排放气体的浓度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综合方法的装置流程图;其中,
1风机;2.1石脑油罐A;2.2石脑油罐B;3前吸收塔;4后吸收塔;5.1脱烃吸附罐A;5.2脱烃吸附罐B;6真空泵;7制冷机组;8.1脱硫塔A;8.2脱硫塔B;9.1氢氧化钠再生器A;9.2氢氧化钠再生器B;10过滤器;11氢氧化钠存储罐;12除硫醚、硫醇罐;13除硫化氢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综合治理方法主要包括脱丙酮、醚,脱烷烃,湿法脱硫,干法脱硫4个步骤。
a.脱丙酮、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46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