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均相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3597.5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46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征;刘诗咏;施敏敏;李寒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1/12 | 分类号: | C08G61/12;C08G6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相 催化 碳键偶联 反应 制备 导电 共轭 聚合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是非均相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导电共轭聚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有机太阳电池、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Heck、Suzuki 以及Stille 等构建 C(sp2)-(sp2)C 键的偶联反应已成为合成导电共轭聚合物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迄今为止,通过Suzuki(铃木)、Heck (赫克)及 Stille(斯蒂勒) 等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均采用可溶性均相钯催化剂 [如 Pd(PPh3)4,或 Pd(OAc)2、Pd2(dba)3 / PPh3,Pd2(dba)3/P(t-Bu)3, Pd(PPh3)2Cl2, PdCl2(dppf) 和 Pd(OAc)2/P(Tol)3 等],这些配体型均相 Pd 催化剂在以下三方面亟待改进:
第一:聚合反应条件下,Pd 配合物将不可逆地分解,形成游离态钯纳米粒子,难以清除,给聚合物的性能带来危害。
第二:膦配体中的芳基可通过交换反应进入催化循环生成其他偶联副产物,导致聚合物封端,终止反应,降低分子量;同时,芳基交换使配体中的磷原子被引入到聚合物链,降低聚合物的纯度及性能。
第三:金属配体一般价格昂贵且不可回收,具毒性且易被空气氧化。反应前需对溶剂进行充分脱气处理,给操作及储存带来不便,成为高纯度导电共轭聚合物大规模合成的瓶颈之一。
对于传统均相钯的高残留问题,非均相钯或将为之提供出路。因此开展非均相催化共轭聚合物合成的研究,尤为迫切和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均相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非均相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的方法,有以下三种技术方案:
方案1
非均相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质量分数为5~10%的非均相负载型钯碳为催化剂,以K2CO3为碱,以N,N-二甲基甲酰胺, 四氢呋喃和水为混合溶剂,将分子通式为1的单体双卤代芳基与分子通式为2的单体芳基双硼酸酯,在N2保护,搅拌下进行Suzuki反应,
分子通式1中,Ar为芳香基,X 为溴、碘或三氟甲氧基,分子通式2中,Ar’为芳香基,R为氢或烃基;
反应温度80-85℃,反应时间48-72 h,随后冷却到室温,将得到的产物在甲醇中析出沉淀,过滤并在索氏提取器中依次使用甲醇、丙酮、正己烷和氯仿洗涤,收集氯仿抽提物,减压旋蒸,真空干燥,得到导电共轭聚合物,所述的单体双卤代芳基与单体芳基双硼酸酯及K2CO3的摩尔比为1:1:2.5, N,N-二甲基甲酰胺, 四氢呋喃和水的体积比1:1:0.05,钯碳催化剂的投量为5%mol。
方案2
非均相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制备导电共轭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质量分数为5~10%的非均相负载型钯碳为催化剂,以K2CO3为碱,以N-甲基吡咯烷酮及水为混合溶剂,将分子通式为3的单体双卤代芳基与分子通式为4的单体双乙烯基取代芳基,在N2保护,搅拌下进行Heck反应,
分子通式3中,Ar为芳香基,X 为溴、碘或三氟甲氧基,分子通式4中,Ar’为芳香基;
反应温度110-135℃,反应时间48-72 h,随后冷却到室温,将得到的产物在甲醇中析出沉淀,过滤并在索氏提取器中依次使用甲醇、丙酮、正己烷和氯仿洗涤,收集氯仿抽提物,减压旋蒸,真空干燥,得到导电共轭聚合物,所述的单体双卤代芳基与单体双乙烯基取代芳基及K2CO3的摩尔比为1:1:2.5,N-甲基吡咯烷酮与水的体积比1: 0.05,钯碳催化剂的投量为5%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35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