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401637.2 | 申请日: | 2012-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5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成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45/10 | 分类号: | C22C45/10;C22C1/03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金 玻璃 多相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特别是一种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块体金属玻璃(BMG)材料虽然具有高的断裂强度和硬度以及高的弹性应变极限,但是由于单相金属玻璃的塑性变形是通过高度局域剪切变形来实现,断裂前能够开动的剪切带数量十分有限,BMG在室温下会发生无宏观塑性变形的灾难性脆性断裂。因此,室温脆性问题已经发展成为BMG材料应用的重要瓶颈。
为改善BMG材料的室温脆性,2000年美国Johnson研究小组首次通过在Zr-Ti-Cu-Ni-Be合金系中添加Nb合金化元素,制备出微米尺寸β-Zr(Ti)固溶体相增塑的BMG复合材料,其拉伸塑性应变达到3%。随后,陈光等人通过对树枝晶β-Zr(Ti)相固溶体进行球化处理,将BMG复合材料的拉伸塑性提高到6%以上(具有拉伸塑性的大尺寸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99685.6)。
虽然上述铸态内生固溶体增塑BMG复合材料增塑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塑性固溶体相的强度远低于金属玻璃基体,因此造成复合材料强度大幅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是以BMG为基体,析出铸态内生固溶体第二相,并在固溶体第二相中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高硬度的第三相,从而产生沉淀强化。该复合材料在保持以往铸态内生固溶体增塑BMG复合材料增塑效果的同时,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其合金成分的原子百分比表达式为:ZraTibCucNidBee,其中52≤a≤70, 17≤b≤22, 2≤c≤9, 2≤d≤7, 4≤e≤15, a+b+c+d+e=100。该成分的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具有多相复合结构,其金属玻璃基体上均匀分布着固溶体第二相β-Zr,并且固溶体第二相中沉淀出细小、弥散分布的高硬度的第三相ω-Zr。
一种制备上述的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取块体金属玻璃,根据相选择原理,调整合金成分ZraTibCucNidBee,其中52≤a≤70, 17≤b≤22, 2≤c≤9, 2≤d≤7, 4≤e≤15, a+b+c+d+e=100,使其在凝固过程中能够先析出锆的固溶体第二相,并且固溶体第二相在随后冷却过程中析出高硬度的第三相;
第二步:采用电弧熔炼的方法,将合金原料熔炼成母合金;
第三步:母合金重新熔化,铜模重力铸造得到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
第一步中所述的合金各组元纯度大于99.5%。
第三步中所述的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的压缩塑性最大达到1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本发明首次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其在块体金属玻璃基体上析出铸态内生固溶体第二相,并在固溶体第二相中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高硬度的第三相,从而产生沉淀强化。因此,该复合材料在保持一般铸态内生固溶体增塑BMG复合材料增塑效果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此外,该复合材料随着β-Zr相和ω-Zr相的析出,剩余合金熔体具有很强的玻璃形成能力,能够获得最大直径35mm的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发明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制备流程图。
图2是实施例1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XRD图谱(a为显微组织图,b为XRD图谱)。
图3是实施例1锆基金属玻璃多相复合材料的室温压缩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1) 合金成分设计:
选择具有良好玻璃形成能力(GFA)的Zr-Ti-Cu-Ni-Be合金体系,根据相选择原理、二元合金相图,并对相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金成分,得到所需合金成分范围,ZraTibCucNidBee(原子百分比),其中52≤a≤70, 17≤b≤22, 2≤c≤9, 2≤d≤7, 4≤e≤15, a+b+c+d+e=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16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视机固定支架和电视机
- 下一篇:一种全站仪快速对中整平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