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工背烧矫正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9255.0 | 申请日: | 2012-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3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沈鹤胜;薛勇;吴一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30 | 分类号: | C21D1/30;C21D1/52;C21D9/5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工背烧 矫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体建造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火工背烧矫正机,用于在船体建造过程中对船体结构进行加热矫正。
背景技术
在船体建造过程中,为了消除结构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修正角变形、预防船体变形,进而便利安装,通常对焊角的反面进行火工背烧作业。火工背烧在船体建造的整个过程中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且在同一焊道需要两次连续火工背烧的操作。传统的火工背烧的施工方法为一人一矩的人工操作,一次只能形成一条焰道,在一个结构中需要人工操作四次才能完成该结构的火工背烧作业,对施工人员经验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是人工操作,故施工效果的稳定性差,火工背烧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目前,为了提高火工背烧效率,保证火工背烧作业的稳定性,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研发并使用火工背烧专用设备。这类专用设备直接在船体结构上运行,通过火嘴对船体结构实施火工背烧作业。在变形不大的区域,该设备能保持正常的行进态势,但是在变形较大的区域需人工手动调节维持,遇刀门等障碍时无法行进,通常情况下,一人只能管一台该专用设备。另外,该专用设备是由一根乙炔软管进气,同时为多个火嘴供气,导致供气不足,火嘴出火小,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易回火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作业的火工背烧矫正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需人工操作四次才能完成船体结构火工背烧作业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火工背烧矫正机,包括小车、空气进气管以及乙炔进气管,所述小车上固定设有控制盒和支架,所述支架两端均设有混气管,每个混气管均与所述空气进气管、乙炔进气管相连通,且每个混气管两端的底部均设有喷火嘴。
优选地,所述小车内设有第一磁铁。
进一步地,还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底部固定设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底部固定设有第二磁铁,所述小车上固定设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位于轨道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小车两侧均设有一向下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小车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板底部设有可转动的滚轮,所述滚轮位于轨道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固定设于小车上的竖支撑杆,所述竖支撑杆上端连接一横支撑杆,所述横支撑杆的两端均连接一竖连杆,每个竖连杆下端均连接一横连杆,所述混气管固定在横连杆上。
优选地,所述竖支撑杆通过一高度调节装置与所述横支撑杆相连接,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设有横向孔的本体、以及与本体连接的第一抱箍,所述横支撑杆穿设在横向孔内,所述竖支撑杆穿设在第一抱箍内,所述第一抱箍两端通过第一螺栓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竖连杆中可转动地设有一齿轮,所述横支撑杆上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面。
优选地,所述齿轮与一齿轮轴固定连接,所述齿轮轴端部固定设有一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竖连杆底部固定设有第二抱箍,所述横连杆一端穿设在第二抱箍内,所述第二抱箍的两端通过第二螺栓紧固;所述横连杆另一端固定设有第三抱箍,所述混气管上端穿设在第三抱箍内,所述第三抱箍的两端通过第三螺栓紧固。
进一步地,还包括空气混合管和乙炔混合管,所述空气混合管一端与所述空气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至少两根空气供气管连通;所述乙炔混合管一端与所述乙炔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至少两根乙炔供气管连通。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火工背烧矫正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火工背烧矫正机通过小车自动推进支架两端的双喷火嘴对钢板结构进行加热矫正,小车运行一次就能完成火工背烧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火工背烧作业效率。另外,该火工背烧矫正机实现了火工背烧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有力保证作业质量,避免了人工进行火工背烧作业而产生的重复施工,进而大大降低火工背烧作业的人工成本,减少背烧作业对人力的需求和对技术的依赖,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有效利用能源,改善作业环境,开创适应现代火工背烧作业的全新生产模式。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本发明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向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竖支撑杆与横支撑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横支撑杆与竖连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竖连杆与横连杆、横连杆与混气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进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喷火嘴间距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92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