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7265.0 | 申请日: | 2012-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7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刚;卢筑飞;葛团伟;吴小钢;詹金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W16/18 | 分类号: | H04W16/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付雷杰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宽带 无线通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的需求促进了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的应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海岛与大陆架之间的宽带无线通信,通信两端的设备是固定不动的,这种设备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岛上居民对各种网络通信的需求。第二类,近岸与移动船只之间的无线通信,近岸设备固定在靠近海的山顶,移动船只为大型船只,天线架设高度均比较大,这类设备主要是满足这些大型船只对宽带无线通信的需求;第三类,移动船只之间的宽带无线通信,用来传输图像、话音及其它数据。
针对上述两类应用,目前国内已经有较成熟的通信设备,在工程应用上也比较成熟,而针对第三类需求的通信设备还不多见,工程应用也遇到很多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海面移动船只之间的宽带无线通信,解决现有通信系统在海面船只之间使用时通信带宽窄,通信距离短及通信链路不稳定(船体晃动)等问题。
本发明的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一个中心站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移动站;中心站和移动站分别安装在不同的船只上。
所述中心站和移动站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天线、室外单元、室内单元和网络交换机;其中室外单元布置在船只的甲板或桅杆处,位于天线附近;室内单元位于船舱内;天线通过射频电缆与室外单元连接;室外单元分别通过数据线和电源线与室内单元连接,其中室内单元通过电源线为室外单元供电,通过数据线与室外单元进行数据交换;室内单元与网络交换机相连;所述移动站中的网络交换机含路由器的功能。
所述天线为收发一体的全向天线,能够接收或发射无线电波的频段为430MHz~860MHz。
所述中心站向移动站发射设定频段的无线电波,同时接收各个移动站的无线电波。
所述天线由两根性能完全相同的单根天线组成V型结构;天线的增益为8-10db,垂直方向的波瓣角10°-15°;单根天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7°-10°。
所述移动站发射无线电波的中心频点能够在2-6个发射频点之间切换。
所述中心站和移动站中分别设置内网,三个内网相对独立;室内单元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内网。
有益效果:
(1)本系统中中心站天线和移动站天线的发射和接收频率在430MHz~860MHz频段内,该频段内的无线电波有一定的绕射能力,在海面上传输受水蒸气不均匀性影响路径损失值相对较小,使电磁信号可以传输较远的距离,从而能够满足海面特殊环境下远距离和宽带传输的要求;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讯距离能够大于11海里。
(2)中心站天线和移动站天线均采用收发一体的全向天线,且由两根性能相同的天线组成V字型,可以抵抗海面风浪摇摆,保证通信链路的稳定性。
(3)在选择天线时,一般天线的增益越大越好,但增益增大会导致天线垂直方向的波瓣角减小,而影响天线的覆盖范围,为了使天线的增益和垂直方向的波瓣角有良好的匹配,符合海上远距离和宽带传输的要求,本发明中的天线选用增益为8-10db,垂直方向的波瓣角10°-15°,从而保证在增益大的同时天线的接收范围也符合海上使用要求。
(4)由于选用垂直方向波瓣角10°-15°的天线,为保证在船只摇摆的情况下,仍能正常通信,本发明V字型天线中单根天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7°-10°。
(5)增加移动站中滤波器的数量,可使移动站的中心频点在不同发射频点之间切换(通过切换滤波器来实现),当移动站在某一个频点不能正常通信时,切换到另一个可用的频点,通过收发频点的冗余性来实现可靠通信。
(6)在系统中的各通信端(指中心站和两个移动站)中分别设置内网,三个内网相对独立,之间无任何IP设置关联限制,内网内部可任意配置不同的业务接入类型,以实现数据的共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基本传输架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运用在海上移动船只之间,实现移动船只之间图像、话音及其它数据的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72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氧化锰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含炔属化合物的保护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