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树脂薄板的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5385.7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7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波多野惣介;山田浩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NGK凯伦泰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3/34 | 分类号: | B29C4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洪玉姬;杨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树脂 薄板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用作汽车用零件、飞机用零件等的碳纤维树脂薄板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根据汽车或飞机的轻型化要求,进行着用树脂制零件代替金属零件的研究。尤其是在最近,随着碳纤维对树脂产品的强化技术的发展,尝试着将掺入碳纤维的树脂薄板用于汽车的车用地板或车柱等。
将这种碳纤维树脂薄板预先在加热炉中进行加热软化,之后在冲压装置中冲压成型成所希望的形状。然而,由于该加热温度是高于碳纤维树脂薄板发生垂伸(draw down)的温度,因此碳纤维树脂薄板在由加热炉输送至冲压装置的途中容易产生变形。如果产生这种变形,则对冲压装置供给的位置容易产生偏移,有可能导致成形品产生尺寸误差。
作为现有软质薄板的输送装置,已知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采用了具备多个刺针的薄板保持框架的结构。然而,在该情况下,在薄板的整个边缘部分针孔都变得很明显,因此最终还得切除边缘部分,从而存在降低材料利用率的问题。尤其是碳纤维树脂薄板的价格非常高,因此不能忽略该问题。
另外,在碳纤维树脂薄板上层叠聚酰亚胺薄膜等保护膜以防止在输送中产生变形的技术也被开发。然而,在该情况下,在冲压成型后必须从产品中除去聚酰亚胺薄膜,因此产生多余的工序。而且,由于该聚酰亚胺薄膜只使用一次,因此存在产生额外成本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92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问题,并提供一种碳纤维树脂薄板的输送装置,该装置能够将在加热炉中加热软化的碳纤维树脂薄板以较高的定位精度输送至冲压装置,而且具有优异的经济效益。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本发明是,一种碳纤维树脂薄板的输送装置,其将在加热炉中已加热的碳纤维树脂薄板输送至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送装置具备:滑块,其在加热炉和冲压装置之间进行移动;薄板保持单元,其装载在该滑块上,夹紧碳纤维树脂薄板的两端部并对其施加张力。
此外,若根据本发明方案2,则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薄板保持单元具备:夹紧卡爪,其直接夹紧碳纤维树脂薄板的两端部;张力赋予单元,其使这些夹紧卡爪向外侧位移。
另外,若根据本发明方案3,则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薄板保持单元具备:带弹簧的保持件,其配置于保持框架的内侧;夹紧卡爪,其夹紧该保持框架。并且,若根据本发明方案4所示,则当碳纤维树脂薄板为四角形时,优选薄板保持单元为夹紧其四角并对其施加张力的结构
而且,若根据本发明方案5,则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滑块上设有多个薄板保持单元,并使这些多个薄板保持单元具有在加热炉内层叠碳纤维树脂薄板的功能。
发明效果
若根据本发明碳纤维树脂薄板的输送装置,则在通过薄板保持单元夹紧碳纤维树脂薄板的两端部对其施加张力的同时移动滑块,由此将碳纤维树脂薄板从加热炉输送至冲压装置。因此,如果适当地调整张力,则可以使碳纤维树脂薄板不发生变形而进行输送,从而使向冲压装置的供给定位精度良好。而且只需夹紧碳纤维树脂薄板两端部的四个点左右,因此几乎不产生如现有技术一样的需要切除的部分,从而提高材料利用率。进而,与在碳纤维树脂薄板层叠聚酰亚胺薄膜的方法相比,无需多余的工艺或辅助材料,很经济。此外,若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碳纤维树脂薄板的输送装置,则能够通过层叠多张碳纤维树脂薄板,得到厚度大的冲压成型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整体侧视图,表示薄板保持单元处于供给位置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整体侧视图,表示薄板保持单元处于加热位置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整体侧视图,表示薄板保持单元处于冲压位置的状态。
图4是薄板保持单元的放大主视图。
图5是薄板保持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其他薄板保持单元的放大主视图。
图7是其他薄板保持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加热炉的主视图。
图9是其他加热炉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工艺说明图,(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工艺说明图,(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工艺说明图,(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工艺说明图,(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NGK凯伦泰克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NGK凯伦泰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53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