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模制物品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4518.9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1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浩;栉谷义弘;伊藤裕造;铃木茂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井上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5/16 | 分类号: | B29C45/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原绍辉;杨楷 |
地址: | 日本名***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物品 及其 生产 方法 | ||
1.一种树脂模制物品,其具备形成于其设计表面(31)上的线迹图案,包括:
第一元件,其上具有在设计表面侧上突起的多个缝线线迹部分,以及;
第二元件(44),其覆盖第一元件(32),且所述第一元件的缝线线迹部分的突起端部从所述第二元件暴露,
其中所述第二元件(44)的构成所述设计表面(31)的表面、以及从所述第二元件(44)暴露的所述缝线线迹部分的突起端部是彼此不同颜色的,且所述线迹图案是由从所述第二部分(44)暴露的多个缝线线迹部分所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模制物品,其特征在于,
第二元件(44),其表面上具有一种结合部分(46),结合部分(46)模仿结合到一起的皮肤材料的结合部,和
所述线迹图案具有由沿所述结合部分(46)对齐的缝线线迹部分所形成的外线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模制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迹图案具有由与所述结合部分(46)对齐地暴露的缝线线迹部分所形成的内线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模制物品,其特征在于,
第一元件(32)具有基部(32a),所述基部(32a)形成为使得相邻缝线线迹部分彼此分离,
与多个缝线线迹的对齐方向交叉并且在缝线线迹部分的突起方向上开口的狭缝(40)在所述基部(32a)中设置在相邻缝线线迹部分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元件(44)部分地插入于所述狭缝(40)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模制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分(46)形成为台阶来造成在所述设计表面(31)中的高度差,
所述外线迹设置于比跨越整个所述结合部分(46)的其它设计表面侧更高地凸起的一个设计表面侧上,和
所述内线迹设置在介于其它设计表面侧与所述结合部分(46)之间的边界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模制物品,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外线迹的所述多个缝线线迹相对于沿所述结合部分(46)的线而倾斜地对齐。
7.一种生产树脂模制物品的方法,所述树脂模制物品具备形成于其设计表面上的线迹图案,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模制第一元件,所述第一元件具备多个缝线线迹部分,多个缝线线迹部分在其前侧上对齐、并且在所述模制物品的设计表面侧上突起,和
模制第二元件(44),所述第二元件的颜色与所述第一元件(32)的缝线线迹的颜色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元件(44)覆盖所述第一元件(32)的前侧,且所述缝线线迹部分的突起端部从所述第二元件(44)暴露,
因而允许多个缝线线迹部分从所述第二元件(44)的构成所述设计表面(31)的表面暴露以形成所述线迹图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树脂模制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元件(32)和所述第二元件(44)是利用形成所述第一元件(32)和所述第二元件(44)背侧的共用模具部分、通过双色模制而一体地模制而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树脂模制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模制所述第一元件(32)时,形成相邻缝线线迹部分,从而使得它们彼此隔离开;且在所述相邻缝线线迹部分之间形成狭缝(40),所述狭缝(40)延伸与所述多个缝线线迹部分的对齐方向交叉、并且在所述缝线线迹部分的突起方向上开口,和
当模制所述第二元件(44)时,构成所述第二元件(44)的树脂原材料流入所述第一元件(32)的狭缝(40)内,保持在成型模的腔中以用于模制所述树脂模制物品。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树脂模制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模制所述第一元件(32)时,呈凹或凸形状的接合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元件(32)的背侧上,以便对应于所述缝线线迹部分,和
所述第二元件(44)模制为呈这样一种状态:所述接合部分与已模制出所述第一元件(32)背侧的模具部分相接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井上株式会社,未经井上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451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