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中药贴剂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91518.3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1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黎明 |
主分类号: | A61K36/90 | 分类号: | A61K36/90;A61P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45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小儿 脚气 泄泻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小儿泄泻外用中草药贴剂,特别是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特定穴位上贴敷的外用止泻中草药。
背景技术
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脚气型泄泻在小儿泄泻中亦常常见到。往往病程长,易反复,迁延难愈,导致患儿体质渐差,易引起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力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目前,西医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疗法等。其中,对于小儿脚气型泄泻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滥用抗生素还易致菌群失调,肠黏腊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疗法,对小儿脚气型泄泻的症状虽有一定改善,但疗程较长,总体疗效不如中草药理想。对于脚气型易患小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杜绝再感染的发生。随着生活条件的变迁,常用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的健脾止泻、丁桂儿脐贴的散寒止泻,其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本发明对小儿脚气型泄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起效快、疗效高、小儿易于接受,无毒副作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g服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采取一种易于被小儿接受的外治疗法,探讨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和给药途径,以便速效、高效地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亦解决了小儿输液、口服药物等诸多困难的问题。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药物配伍上采用攻补兼施为主,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温涩互举的治疗原则,通过温阳化积、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涩肠利水的作用,利用穴位贴药、皮肤渗透的外治方法,调理脾胃,达到治疗目的。
小儿脚气型泄泻是指非肠道感染的泄泻,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主要症状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色青、夹有奶块,次数频多,小溲如常,饮食尚可,但面白神委,烦燥不安,或有眼皮下垂,甚至抽搐易惊,使用一般的中西药物,见效不大,反复不止,如停哺母乳,往往泻止,继哺即发(现有技术报道见【董廷瑶:婴儿泄泻的治疗经验。中医杂志21(4):14,1980”】。有的可表现为食差、呕吐、烦躁、凝视、抽搐、憋气发绀、脉数。另报道有“胎泻”一证,据其临床表现,即是本型。
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幼幼集成》曰:“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脚气型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熟腐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至合污而下,成为脚气型泄泻。早在黄帝《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脾病者,虚则胀满,肠鸣飱泄,食不化”,“湿多成五泄。” 体内之湿多是脾的功能失常的产物,而湿盛则更影响脾的功能,二者可互为因果,脚气型而使体内湿邪过盛,是慢性泄泻的发病机制。脾阳与肾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的运化水谷有赖于命门火的温煦,久泻则往往能形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的运化功能失去动力。这样脾病及肾,肾病及脾,造成了恶性循环,使泄泻缠绵不愈,这亦是脾肾阳虚而造成慢性泄泻的发病机制。
笔者近十年来,遂研证机,方悟久泻之机,脾虚为本,兼有湿盛积滞为标为实,非纯正虚,病邪久恋亦多,对此必用祛邪之品,始疗效稳固,病程缩短。然而临床小儿脚气型泄泻,多因妈咪们过频、过量、过早喜食肥甘厚腻之品所致。笔者仅就临床运用先攻下后健脾止泻法,g服参苓白术散、丁桂儿脐贴的不足,确定此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方药,经近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满意。专家认为在慢性脚气型泄泻的治疗中,加用少量的祛风湿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风药具有升散、鼓动作用,使补益之品,补而不腻。
组成,土茯苓汤(自拟):土茯苓15g,党参10g,黄芪10g,黄柏9g,天花粉9g,苡仁9g,车前子9g,山楂6g,羌活2g,生甘草6g。现有技术报道见【张文捷:宋敬轩老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两点经验。陕西中医(5):7,1981”】
首先,按重量计算将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浸过药而即可),浸泡2小时,煎2.5小时,过滤;再加水(浸过药而即可)煎1小时。将两次药液混合,浓缩成膏,倒入盘中,烘干,研细末制成本发明土茯苓汤(自拟)散;
其次,再将土茯苓汤(自拟)散与丁香按照8:1的比例混合,搅匀即制成本发明的药剂;
第三.取本发明的药剂适量,涂在一定大小的胶布或其他粘贴物上,贴敷于小儿的神阙穴(肚脐)、止泻穴(神阙下一寸处)和脾俞穴,五天后取掉。如三天内未治愈或无明最效果,可再贴神阙穴及涌泉穴(双),即可收到预期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黎明,未经刘黎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15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