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MBR生化处理系统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9732.5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3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兵;罗海泉;高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源国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龙哺;冯志云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br 生化 处理 系统 工艺 | ||
1.一种P-MBR生化处理系统,具有:
混合区(1),用于进入废水以及加入新的活性填料,并将要处理的废水与新加入的填加物初步混合;
吸附凝絮区(2),用于容纳所述混合区(1)混合后的所述废水,并使其留置一段时间,以便所述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与所述活性填料充分结合产生凝絮;
生化反应区(3),接收来自所述吸附凝絮区(2)反应的混合液,使所述的混合液与所述活性物质在所述生化反应区(3)进行生化反应;
沉降区(4),用于将生化反应后的所述混合液在所述沉降区(4)内进行沉淀,以使所述混合液中的沉淀物沉淀,从而使清液分离出来;以及
膜过滤区(5),用于对所述沉降区(4)形成的清液进行过滤,并将过滤后形成的净化水被抽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膜过滤区(5)设置有膜过滤组件(51),用于过滤所述沉降区(4)形成的所述清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加物包括粉煤灰、粉末活性炭或活性焦炭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区(1)具有投加装置,所述投加装置采用震动料斗向所述混合区(1)提供填加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区(1)设置有搅拌装置(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凝絮区(2)具有搅拌装置(2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反应区(3)具有曝气系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区(4)设置有泥污回流回路(A),用于将所述沉降区(4)中的污泥经所述污泥回流回路(A)回流至所述吸附凝絮区(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膜反应区(5)设置有泥污回流回路(B),用于将所述膜反应区(5)中的污泥经所述污泥回流回路(B)回流至所述吸附凝絮区(2)。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区(4)和所述的膜反应区(5)设置有污泥排放回路,用于排放失去反应活力的填加物污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反应区(3)具有提升泵(31),用于将所述生化反应区(3)中所述的混合液提升流动至所述的沉降区(4)。
12.一种P-MBR生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混合步骤:待处理的废水首先进入混合区(1),投加的新鲜填加物投加到混合区(1);
凝絮反应步骤:所述混合区(1)的出水进入吸附凝絮区(2),在所述吸附凝絮区(2)将所述废水与所述填加物充分混合形成混合液;
生化反应步骤:所述吸附凝絮区(2)的所述混合液自流入生化反应区(3),在所述的生化反应区(3)内进行生化处理;
沉降步骤:所述的混合液经生化处理后进入沉降区(4),使所述混合液中吸附有杂质的填加物沉降,以与混合液中的清液分离;
膜过滤步骤:所述清液自流入膜反应区(5),经过滤后产生的净水被抽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反应区(3)的所述填加物的浓度不超过8000mg/l,且不小于1000mg/l。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步骤中所述混合液在所述沉降区(4)中的停留时间不超过2小时。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液由所述生化反应区(3)进入所述的沉降区(4)的方式为泵提升。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步骤中的所述混合区(1)中搅拌速度的速度梯度G为200-800S-。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P-MBR生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反应步骤中的生化反应区(3)内进水的COD范围在30-50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源国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源国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973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晶体管与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栅控结构的GaN异质结功率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