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辐射平板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7755.2 | 申请日: | 201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4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万建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建红 |
主分类号: | F24F13/30 | 分类号: | F24F13/30;F24F11/02;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3***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射 平板 空调 系统 | ||
所属领域;
一种辐射平板空调系统属于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一种采用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以辐射和自然对流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空调系统大多采用管翅式换热器,是通过循环风机使室内空气与换热器管内冷/热工质进行强制对流交换,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它不足之处是体积厚,不能和建筑很好的融为一体,风机耗电能。为了克服上述空调系统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平板空调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空调系统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平板空调系统由冷、热源(1)、换向阀(2)、传媒供管(3)、传媒回管(4)、冷媒供管(5)、冷媒回管(6)、热媒供管(7)、热媒回管(8)、保护罩(9)、冷凝水出口(10)、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组成。采用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以辐射和自然对流的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采用换向阀(2)控制传媒管的流向。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空调形状薄美观大方,以辐射和自然对流的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 辐射平板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2是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的主视图。
图3是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两张同样大小方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导热薄膜四周密封制成袋状留一处工质加入口,挤压排除不凝气体加入工质,将工质加入口封闭制得平面重力薄膜热管(a4)。延平面重力薄膜热管(a4)四周由橡胶压条(a7)制成边框, 平面重力薄膜热管(a4)冷凝端与一根u型铜管接触,u型铜管一端作为冷媒供管接口(a2)另一端作为冷媒回管接口(a3),平面重力薄膜热管(a4)蒸发段与一根u型铜管接触,u型铜管一端作为热媒供管接口(a5) 另一端作为热媒回管接口(a6)采用两块具有辐射和吸收性能强形状与平面重力薄膜热管(a4)一样的板材作为盖板(a1)盖好与橡胶压条(a7)紧固制得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单面辐射时另一盖板可以是保温板。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工作时需竖向放置上段为冷凝段下段为蒸发段。
采用空气热泵(也可以是其它形式)作为冷/热源(1)通过传媒供管(3)、传媒回管(4)与换向阀(2)连接,换向阀(2)与冷媒供管(5)、冷媒回管(6)、热媒供管(7)、热媒回管(8)连接,冷媒供管(5)、冷媒回管(6)与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的冷媒供管接口(a2)和冷媒回管接口(a3)连接,热媒供管(7)、热媒回管(8)与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的热媒供管接口(a5) 和热媒回管接口(a6)连接,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的四周装上保护罩(9),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的下部保护罩(9)开有冷凝水出口(10)。
夏季室内热环境通过辐射方式与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平 面进行热交换使热管内工质蒸发至冷凝端,换向阀(2)调至夏季工况外部冷源(1)经传媒供管(3)、传媒回管(4)、换向阀(2)、冷媒供管(5)、冷媒回管(6)将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冷凝端气态工质冷却成液态回流到蒸发端完成热交换,室内热空气与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平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使热管内工质蒸发至冷凝端,被冷却空气向下热空气向上使室内空气自然循环,冷凝水由保护罩(9)上的冷凝水出口(10)引出室外。由电控装置控制外部冷量输入来调节温度。
冬季换向阀(2)调至冬季工况外部热源(1)经传媒供管(3)、传媒回管(4)、换向阀(2)、热媒供管(7)、热媒回管(8)将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管内工质蒸发通过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平面以辐射方式与室内冷环境进行热交换气态工质冷却成液态回流到蒸发端将室内环境加热完成热交换,室内冷空气与辐射重力平板热管换热器(a)平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使热管内工质冷却成液态回流到蒸发端,被加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使室内空气自然循环。由电控装置控制外部热量输入来调节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建红,未经万建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77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