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水煤浆液态排渣旋风炉分级配风及再燃低NOx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7330.1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8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虎;王永健;岑可法;罗强;黄镇宇;宋立臣;张彦威;张宝生;刘建忠;孙国臣;陈立国;赵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5/08 | 分类号: | F23C5/08;F23C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水煤 浆液 态排渣 旋风 分级 再燃 nox 方法 | ||
技术背景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NOx燃烧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水煤浆液态排渣旋风炉分级配风、再燃低NOx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对国防安全有重大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在逐步的增加,虽然我国是产油大国,但我国石油大部分还是依赖进口。国际上,国际油价的波动上升,将使得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石油,并且随着石油的逐步被消耗,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而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耗只占3%,但天然气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同时天然气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工业上的燃气锅炉面临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同时,“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这使得工业上的燃气锅炉面临改造。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资源很丰富,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水煤浆作为一种低硫、低灰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效率高,水煤浆锅炉的热效率较燃煤锅炉的高。发展水煤浆代油和代气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部分,其中燃烧产生的NOx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不容乐观,而燃煤过程是NOx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在最近的几十年这种能源结构可能不会发生改变。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我国的NOx总排放量从2000年的12.1×106t到2005年的19.1×106t,年增长率为10%,因此降低NOx的排放已经是刻不容缓。“十二五”规划也是把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水煤浆液态排渣旋风炉分级配风及再燃低NOx的方法。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燃水煤浆液态排渣旋风炉分级配风及再燃低NOx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圆柱状的炉体的顶端设燃烧器,燃烧器的主体具有水平延伸的边缘且中心呈凸起状,形成 中空的预燃区;在预燃区上方设水煤浆入口和一次风入口,燃烧器的壁上设二次风喷口;炉体内的炉膛从上至下分为主燃区、再燃区和燃尽区,在主燃区的中上部设上切向二次风喷口,主燃区的下部设下切向二次风喷口,再燃区设再燃燃料喷口,燃尽区设燃尽风喷口;预燃区的一次风和二次风的风量占总风量的40%,主燃区的上切向二次风和下切向二次风的风量占总风量的40%,燃尽区的燃尽风的风量占总风量的20%;燃烧形成的烟气自炉膛底部侧面的烟气出口排出,燃烧产生的液态渣自炉膛底部的出渣口排出。
本发明中,所述燃尽区的燃尽风分两层布置,每层设置两个燃尽风喷口。
本发明中,所述再燃燃料喷口分为两层布置,使用CH4作为再燃燃料,其燃烧热量占锅炉燃料总热量的20%。
本发明中,预燃区的二次风分为10路进入预燃室,每个二次风喷口均以预设角度、顺时针间隔地布置在预燃室四周。
本发明中,所述上切向二次风分两层进入炉膛内,每层布置2个喷口。
本发明中,所述下切向二次风分两层进入炉膛内,每层布置2~8个喷口。
本发明中,预燃区的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再燃区的过量空气系数为0.8~0.9,燃尽区的过量空气系数为1.01~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选用液态排渣旋风炉,以及在燃烧过程中运行分级配风及再燃技术,降低60%的NOx排放;各配风喷口的设置,使水煤浆的燃烧能以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方式进行,这在工业上应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燃水煤浆液态排渣旋风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水煤浆入口、2一次风入口、3二次风喷口、4上切向二次风喷口、5下切向二次风喷口、6再燃燃料喷口、7燃尽风喷口、8出渣口、9预燃区、10主燃区、11再燃区、12燃尽区。
具体实施过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73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