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红外传感技术的智能导盲车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81483.5 | 申请日: | 201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0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叶春;高潮彬;龚福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掌握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06 | 分类号: | A61H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红外 传感 技术 智能 导盲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红外传感技术的智能导盲器车。
背景技术
盲人独立行走一般需要导盲器的协助,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导盲杖或者是训练导盲犬,手杖导盲简单方便,成本低,可帮助盲人发现0.5米以内的障碍物,但不能发现较远一点的障碍物以及空中突出的障碍物,也无法识别交通标志,可靠性不高,容易忽略一些障碍物,导盲犬有一定的智力,但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因此研究低成本,功能性强的导盲车成为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的基于红外传感技术的智能导盲车。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包括车体、路况监测探头、测障探头、语音提示器、单片机、微处理器、驱动电路、左右轮电机和解码器,在车体的前部安装有测障探头和第一视觉传感器,在车体的下方安装有路况监测探头,所述测障探头和路况监测探头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视觉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语音提示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单片机串口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左右轮电机输入端连接,所述左右轮电机输出端与所述解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解码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路况监测探头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和第二视觉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测障探头包括第二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
作为优先,所述导盲车还包括手持操控面板,所述手持操控面板与所述单片机无线通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能够采用多种传感器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导盲车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而且成本低,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车体、路况监测探头、测障探头、语音提示器、单片机、微处理器、驱动电路、左右轮电机和解码器,在车体的前部安装有测障探头和第一视觉传感器,在车体的下方安装有路况监测探头,所述测障探头和路况监测探头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视觉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语音提示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单片机串口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左右轮电机输入端连接,所述左右轮电机输出端与所述解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解码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视觉传感器也可以显示识别红绿灯的判定,通过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后,传送到单片机后,将微处理器传送过来的信号转换成一系列驱动信号去控制小车左右轮的运动,实现各类道路信息的检测和处理。
如图1所示,路况监测探头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和第二视觉传感器,为了给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城市道路中往往设有盲道,为了醒口地提醒过往行人注意避让盲人朋友,修建盲道的盲道砖大多呈黄色,与旁边的普通人行道形
成较明显的颜色反差,由于深色的普通人行道和浅色的盲道对红外光的反射强度不同,因此,一旦处于盲道上的导盲车偏离了盲道,第一红外传感器接收到路面反射回来的反射红外光强度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及时判断,第二视觉传感器也可以进一步识别斑马线,使得盲人能进一步了解路况及所在位置。测障探头包括第二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的测距范围一般在30-300米之间,如果导盲车的前进方向突然近距离窜出一个障碍物体,有可能会导致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失误,而红外传感器可较好地探测近距离范围内的障碍物,采用这两种传感器一起测量可实现互补。所述导盲车还包括手持操控面板,手持操控面板与单片机无线通讯连接,可以实现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之间相互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掌握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掌握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14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