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马铃薯块茎蛾及亚洲玉米螟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80864.1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7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严乃胜;李正跃;陈斌;桂富荣;吴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201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马铃薯 多样性 种植 控制 马铃薯块茎蛾 亚洲 玉米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利用玉米和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马铃薯块茎蛾及亚洲玉米螟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物间作套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农业1985-1995年的10年间,耕作制度措施改进对产量提高的贡献率为70%。中国之所以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也与间套作多熟种植分不开。这种多样性间套作具有集约利用耕地、劳力、养分、水分、光和热等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优点。
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eller),又名马铃薯麦蛾,烟草潜叶蛾,洋芋绣虫,串皮虫,裂虫等,曾被列为国际和国内检疫对象,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北部地区,世界上最早的记载是1854年在澳大利亚危害马铃薯,此后不断扩展蔓延,目前已传播到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中美及南美洲的90多个国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害虫。国内对马铃薯块茎蛾的记载最早始于1937年,陈金壁报道该害虫在广西柳州为害烟草,现已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甘肃、陕西及台湾等省(区),且发生较为普遍。该虫为植食性害虫,具有分布广,食性杂,世代多,危害重的特点。主要为害茄科植物,其中以马铃薯、茄子、烟草等受害最重,在大田和贮藏期都能为害马铃薯块茎。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的主要害虫,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而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30%以上,造成巨大损失。
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措施控制马铃薯块茎蛾和玉米螟方法已有很多报道。如赵中华报导2007年我国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概况与防治对策;朱国庆等报导四川省西昌地区马铃薯块茎蛾的危害情况及防治办法;刘晓峰、王俊报道山东新民市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孙建武报道安徽省灵璧县玉米螟发生的新特点及防治对策;李立志等报导玉米螟的发生与测报;李正跃和卢美榕报导有效积温法在云南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研究上的应用。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来防治马铃薯块茎蛾及亚洲玉米螟的方法,目前还未见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马铃薯块茎蛾及亚洲玉米螟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马铃薯块茎蛾及亚洲玉米螟的方法,采用马铃薯与玉米同时播种或先播种马铃薯后播种玉米两种方式。
所述的方法,采用2行玉米、2行马铃薯模式,2行玉米、2行马铃薯模式播幅为2m,玉米、马铃薯行距0.5m,玉米株距0.20-0.25m,马铃薯塘距0.25-0.3m,玉米、马铃薯密度分别为每亩2700-3300株和2300-2900塘;玉米及马铃薯均按上述规格开沟后播种、施底肥、盖土,每两行玉米起垄约20厘米高后覆盖地膜;干旱情况下每塘玉米浇水1Kg,玉米每塘播2粒,种植深度4-6cm;底肥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复混肥(N∶P∶K为10∶10∶10)80-100Kg。
所述的方法,地膜玉米出苗后要适时破膜放苗,三叶一心后按照“去弱留壮,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杂留纯”原则进行间苗,发现地膜有破损的地方,要及时用土封严;还应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追肥,一般在大喇叭口期及抽雄期各追肥一次,第一次每亩追尿素15-20Kg,第二次30-40Kg;追肥应距根部10-15cm,严防肥害发生,同时盖严土,以确保高肥效;马铃薯出苗1个月后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团棵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生长后期如出现叶色发黄等脱肥现象,需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页面肥防止早衰。
采用上述方案,按照收获的薯块数量及储藏后出成虫数计算,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治马铃薯块茎蛾的效果达53%至65%(见表1:2009年防效为52.94%、2010年防效为65.42%);按照玉米收获时剖开玉米秆查到的秆内幼虫数量计算,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治玉米螟的效果达38%至43%(见表2:2009年防效为42.86%、2010年防效为37.0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2.2.1品种选择与种植节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农业大学,未经云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0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虹吸管路除气设备
- 下一篇:防护罩、风扇组件及空调器室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