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380698.5 | 申请日: | 2012-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6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至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N13/04 | 分类号: | H04N13/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切换 二维 裸眼 立体 显示 模式 显示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指示观察者是否位于立体影像区域中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显示器的相关技术不断精进,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蓬勃。立体显示技术主要的原理是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影像,而左眼与右眼接收到的影像会经由大脑分析并重迭而使观看者感知到影像画面的层次感及深度,进而产生立体感。
现有立体显示技术可区分为裸眼式与眼镜式两种。不过,眼镜式的立体显示技术因需配带眼镜而造成观看者在使用上的不便。因此,裸眼式的立体显示技术因具有不需配戴眼镜而受到产业界的重视。
现有裸眼立体显示装置是由显示面板与视差屏障所构成,且利用显示面板显示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并通过视差屏障分开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使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朝不同角度射出,进而产生立体影像。然而,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会有多个交错的区域,使得观看者无法在所有的角度与位置上观看到立体影像。并且,当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并未分别准确的接收到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时,观看者容易感受到头晕与不舒服。
有鉴于此,提供一让观看者辨别是否位于观看立体影像的位置上的显示方法实为业界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以解决观看者感受到头晕与不舒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首先,提供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含有一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模块、至少一侦测组件以及一指示组件,其中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模块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时显示出多个立体影像区域。然后,利用侦测组件侦测一观看者的位置。接着,利用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判断观看者的位置是否位于立体影像区域中。随后,当观看者的位置位于立体影像区域中时,指示组件显示出一第一颜色光,且当观看者的位置位于立体影像区域外时,指示组件显示出一第二颜色光。
本发明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通过侦测组件与指示组件来侦测出观看者的位置,并指示观看者,使其得知其位置是位于立体影像区域中或位于立体影像区域外,以作进一步调整,进而避免观看者感受到头晕与不舒服。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模块显示二维影像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显示模块的单一左眼像素与单一右眼像素所产生的立体影像区域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图6与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显示二维影像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流程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一第二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裸眼立体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显示装置 102 显示模块
102a 显示面 104 侦测组件
104a 距离侦侧器 104b 平面位置侦侧器
106 指示组件 106a 第一发光二极管
106b 第二发光二极管 108 显示面板
108a 显示面 110 主动式视差屏障
112 像素 112a 左眼像素
112b 右眼像素 114 二维影像
116 左眼影像区域 118 右眼影像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06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