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0352.5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5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武兰芳;娄金勇;王春晶;欧阳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7/08 | 分类号: | A01C7/08;A01C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宽苗垄 带状 播种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机械播种机,尤其涉及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稳定在2000万公顷以上,也是中国黄淮海平原种植的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形成取决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优良群体结构的构建与形成,有利于群体冠层内通风透光,个体发育健壮,抗病防倒,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小麦生产中传统的种植方式以条播为主,通过播种时增减播种量和改变行距是人工调控小麦群体结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目前现有的小麦播种机构造大体基本相同,主要由机架、种子箱、排种器、下种管、地轮、开沟器和传动装置组成。为了改变种植结构,人们主要改变播种机的行距调节进行了尝试性改进,如一垄双行小麦播种机,通过每两根下种管同时与一个锄铲开沟器相连,在开沟器内侧形成左右两个下种品,两个下种口之间用“V”形挡板隔开,保持两个下种口之间的间距为5cm左右,这样就将一垄单行改变为一垄双行的田间种植结构;另有一种形式是单双行小麦播种机,是通过单行下种管与双行下种管交错排列,播种后形成一垄双行和一垄单行的交错排列的田间种植结构。
但是,以上这几种播种机模式均没有改变播种后小麦种子的呈“线状”排列方式,如图1所示,小麦101、苗垄间隔102均呈线状分布。线行内的小麦种子依然会存在拥挤现象,不利于小麦形成理想群体结构。
理想的小麦群体结构是冠层内的小麦植株均匀分布,既能形成均匀一致的光、温、水、肥生长环境,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为此,有研究报导垄作种植或无垄撒播种植。但是,垄作种植增加了精细整体、起垄播种、沟内还需用人工耧播种,因作业环节增多、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增加了作业成本;无垄撒播种植采用人工撒种后旋耕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却需要增加小麦用种量,且播种深度不易控制,导致小麦出苗生长不整齐,而且小麦生长中后期群体结构郁蔽、冠层内通风透光条件差,不利于小麦抗病防倒,影响产量形成。因此,需要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群体结构优化,增加小麦产量的新的种植方法,同时,需要一种适合这种新的种植模式的小麦播种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以满足目前小麦种植需要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群体结构优化,增加小麦产量的种植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其包括种子箱、多个镇压轮、多个排种管和多个开沟器,所述排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种子箱,所述排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沟器以将种子输入土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种子形成宽苗垄带状分布的开沟器模块,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在宽苗垄内均匀播种的开沟器,所述镇压轮分别位于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后方,所述镇压轮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等于宽苗垄的宽度,相邻所述开沟器模块之间的宽度等于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在同一所述开沟器模块中,在宽度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间隔一定距离,在前后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也间隔一定距离。
本发明围绕个体生长发育与群体形成产量协调关系,针对目前小麦种植生产中存在的播种操作繁琐,群体结构不良而影响冠层内通风透光,导致产量不高的问题,利用本发明可以实施宽苗垄带状种植方法,集取常规条播、无垄撒播和垄作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其缺点,可以促进小麦群体结构优化,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种植方法的小麦线状种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开沟器在前后方向上的布置结构简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开沟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利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播种的小麦宽苗垄带状种植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冠层底部透光状况;
图7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
图8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拔节后期单位面积总茎数;
图9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拔节期后期叶面积指数;
图10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植株高度;
图11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成熟期单位面积有效成穗数;
图12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籽粒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03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鼓式连续计量料仓
- 下一篇:一种折叠工具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