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温冷库多层立体自动控温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79099.1 | 申请日: | 201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9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邓飞;张付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D17/08 | 分类号: | F25D17/08;F25D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18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冷库 多层 立体 自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温结构,尤其是恒温冷库多层立体自动控温结构。
背景技术
储存鲜活商品的冷库主要分两类:恒温冷藏库和低温冷冻库。低温冷冻库一般控制温度在零下1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被贮藏商品入库后,只须尽快达到保鲜温度以下即可,即冰冻保鲜,因此冷库内降温装置相对简单,控制方便。恒温冷藏库主要用于储存水果、蔬菜等商品,根据每种商品的储藏特性不同,要求冷库内温度保持在0摄氏度—零下2摄氏度(例如大蒜的保存温度为零下1.7摄氏度,鸭梨的保存温度为0摄氏度),恒温冷藏商品对温度变化敏感,要求冷库内温度保持基本恒定,各个位置温度一致,尤其是当商品出入库造成温度偏离较大时,冷库应尽快恢复到规定温度。
目前大型恒温冷藏库内制冷循环主要靠蒸发器风机吹冷风降温的方式,在冷库顶部安装1根出气风筒,风筒和蒸发器冷风机连接,冷气从出气风筒中吹出,让冷风从冷库屋顶向下吹,形成冷风循环。经过实际调研,这种冷风循环方式有以下缺点:
(1)当冷库内装满储存商品时,冷风循环通道不流畅,造成冷库内一些循环死角温度不能尽快达到要求温度;
(2)由于风筒的出气温度在零下15度左右,如果冷风循环不通畅,会造成距离风筒近的商品温度过低,造成商品冻伤,而距离风筒远的地方,会因为温度降低过慢而造成腐败变质;
(3)为了让冷风循环通畅,往往商品摆放时要留出较大的空隙作为冷风循环通道,造成冷库使用空间的浪费;
(4)冷库内局部货物出入,会引起局部温度升高,而降温只能通过整体冷风循环的方式来实现,不能精确控制,同时也浪费能源;
(5)受冷风循环控制,单个冷库容积不能太大。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恒温冷库多层立体自动控温结构,包括冷库内地面隔热泡沫层1,隔热墙壁2,支撑工字钢3,横向支撑钢管4,隔板5,隔热屋顶6,温度传感器7,电磁阀8,风机送风管9,风机10,蒸发器11,每层主通风管12,管道连接弯头13,支撑管出风孔14。
支撑工字钢3起到纵向支撑作用,支撑钢管4和支撑工字钢3垂直固定连接,起到横向支撑作用,隔板6搭接在支撑钢管4上,起到分隔作用,储存的商品可以在各层隔板5上堆放。支撑工字钢3的数量由冷库的面积大小决定,可分为M1,M2,……,Mi,支撑钢管4的层数由冷库的高度决定,可分为N1,N2,……,Nj。每根支撑钢管通过管道连接弯头13连接到每层主通风管12上,每层主通风管12和风机送风管9并联连接,每层主通风管12和风机送风管9之间有一个通气电磁阀8,风机送风管9通过风机10和制冷蒸发器11连接,用于输送从蒸发器生成的冷风。每层布置温度传感器7,用于监测各个位置的温度,通过信号线连接到蒸发器和电磁阀的控制开关上。在每根支撑钢管4上根据实际需要开出风孔14。
本发明建设和改造成本低,工艺进行了的创新,但没有添加新设备。分层降温控制灵活方便,可实现局部精确控温,因此冷库内储存商品的温度变化小,可以极大提高商品的储存质量。由于冷风循环范围小,因此可以缩小为实现冷气循环而设置的商品叠放间距,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冷气循环速度快、降温速度均匀,不会造成距离风口较近处温度降低过快而造成的商品冻伤和距离风口较远处温度降低过慢而造成商品腐败。分层冷气循环设计,可以让冷库建设的面积和空间加大,提高单个冷库的建设容量。传统恒温冷库,受冷气循环速度限制,一般设计高度不超过三层,宽度不超过8米。分层自动控制,可以节约电力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恒温冷库多层立体自动控温结构的冷气循环管道横截面图。
图2是图1的B-B截面视图。
图3是图1的B-B截面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恒温冷库多层立体自动控温结构,包括冷库内地面隔热泡沫层1,隔热墙壁2,支撑工字钢3,横向支撑钢管4,隔板5,隔热屋顶6,温度传感器7,电磁阀8,风机送风管9,风机10,蒸发器11,每层主通风管12,管道连接弯头13,支撑管出风孔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科技大学,未经河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90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
- 下一篇:带红光治疗功能的消化道纤维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