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下直线抽油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73885.0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5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天为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直线 抽油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采油设备抽油机,特别是一种井下直线抽油机。
背景技术
现有油田的采油设备抽油机种类很多,主要是以游梁抽油机为主,多种结构形成曲线圆周运动,再通过四连杆机构把圆周运动变为抽油杆的直线运动,达到了采油的目的,这种方式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材料用量多成本高,耗能也高,需要频繁维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井下直线抽油机,结构简单耗能低,易于维护成本低。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井下直线抽油机,包括圆管直线电机和抽油泵,圆管直线电机设有初级和次级,其特征在于初级下端通过接管接头连接有接管,接管下端设有限位传感器,接管下端连接有固定锚和扶正环;初级上端连接有外进油筛管,外进油筛管侧壁上设有进油孔,外进油筛管上端通过抽油泵接头与抽油泵泵筒连接,抽油泵泵筒上端与油管连接;次级上端连接有内进油筛管,内进油筛管侧壁设有进油孔,上端连接有柱塞接头,柱塞接头与抽油泵柱塞连接。
所述限位传感器为一组传感器。
所述内进油筛管上的进油孔为圆形。
所述内进油筛管上的进油孔为轴向长条形。
所述内进油筛管上的进油孔在其侧壁轴向面上均匀分布。
所述内进油筛管、外进油筛管及其连接部置于油井下部液面下,地面设有控制器,初级、限位传感器通过电缆与控制器相连。
本发明采用圆管直线电机作为主动力机与抽油泵柱塞有机结合,通过直线电机初、次级间相对直线往复运动,无需另外加设动力传动转换机构,可直接驱动抽油泵,本抽油机置于油井下部液面下,无需抽油杆和地面动力及传动装备,占地面积小,可节省大量钢材;次级往复运动换向采用无触点限位传感器控制,工作状态稳定可靠维护率低;抽油泵与圆管直线电机间通过内、外进油筛管相连,柱塞下行初始阶段即可由内进油筛管上的筛孔进液,这种双层结构即满足了抽油泵的液体流量的要求,有解决了连接抗压强度的要求。本抽油机结构简单合理,易于维护,维护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由上到下分段视图。
图中标号名称:1初级;2次级;3接管接头;4接管;5限位传感器;6固定锚;7扶正环;8外进油筛管;9抽油泵接头;10抽油泵泵筒;11内进油筛管;12柱塞接头。
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如图1至4所示,该井下直线抽油机包括圆管直线电机和抽油泵,圆管直线电机设有初级1和次级2,初级1下端通过接管接头3连接有接管4,用于满足次级行程需要的空间;接管4下端设有限位传感器5,用来检测次级2运行至最下端的信号反馈;接管4下端连接有固定锚6和扶正环7,用于定位;初级1上端通过接头连接有外进油筛管8,外进油筛管13侧壁上设有进油孔,进油孔为圆形,外进油筛管8上端通过抽油泵接头9与抽油泵泵筒10连接,使整体结构连接牢固可靠;次级2上端通过接头连接有内进油筛管11,内进油筛管11侧壁设有进油孔,进油孔为圆形,孔径0.3-0.5毫米,在内进油筛管11侧壁轴向面上均匀分布,保证下行程初始阶段油液即可进入内进油筛管,这种结构内进油筛管11作为直线电机与抽油泵的传动部件可以保证足够的抗压强度;内进油筛管上端连接有柱塞接头12,柱塞接头12上与抽油泵柱塞连接;使用时内进油筛管11、外进油筛管8及其连接部置于油井下部液面下,地面设有控制器,初级1、限位传感器5通过电缆与控制器相连,实现往复运动的控制;工作时通过初级1与次级2相对运动产生行波磁场驱动次级2直线往复运动,带动内进油筛管11和抽油泵柱塞往复运动,下行时柱塞上阀尔球关闭下阀尔球打开,下行开始即可透过外进油筛管8和内进油筛管11上的进油孔进液体,下行程结束限位传感器5检测到信号后传到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次级2上行,下阀尔球关闭上阀尔球打开,把井下液体通过抽油泵柱塞直接推向井口,顺着管线进入泵站,达到了采油的目的,本抽油机结构简单合理,易于维护,维护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
本发明实施时内进油筛管上的进油孔可设为轴向条形,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增大进液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天为,未经陈天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38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拾取器以及使用了光拾取器的盘装置
-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上的电源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