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棉花黄萎病抗病相关基因GbVdr3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1258.3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1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龙;杨郁文;范晓慧;任永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12N15/63;C12N1/15;C12N1/19;C12N1/21;A01H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素卿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棉花 黄萎病 抗病 相关 基因 gbvdr3 及其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GbVdr3及其应用,涉及植物基因克隆以及功能分析,属于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用于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善植物抗病性和其他有益生产性状。
二、背景技术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危害,严重阻碍着棉花产业的稳步发展。由于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所以防治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特效的防治药剂,而种植抗病品种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经济有效的途径(崔淑芳, 李俊兰, 金卫平等.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 华北农学报, 2006, 21 (增刊):180-182)。但目前我国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只能达到耐病水平,致使该病在环境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连续流行危害(张志刚, 曾昭云, 贺云新等. 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育种的对策与建议. 江西棉花, 2008, 3(2):8-10)。据统计,近年来,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呈加重的趋势,发病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50%,每年损失皮棉7.5×104~10×104t,直接经济损失16~20亿元(李凤瑞, 史加亮, 杨秀凤. 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山东农业科学, 2009, (9):57-59)。
棉花黄萎病抗病种质资源的缺乏,是限制棉花抗病育种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拥有大量的棉花种质资源,但高抗黄萎病的资源均为不能直接利用的海岛棉和野生棉(马存,简桂良, 孙文姬. 我国棉花黄萎病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2):58-64)。并且,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导致抗性品种的选育进展缓慢,远远达不到生产上对棉花抗病的需要。
常规育种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抗病品种的选育需要的时间长、投入的资金多,而且培育出的新品种抗性也不是十分明显,有些农艺性状还不如感病品种。
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遗传转化的方法不但可以获得生物的定向变异,而且能够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障碍,提高育种的可操作性和目的性,为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将抗黄萎病基因性状转移到农艺性状较好的陆地棉中,创造抗性强、产量和品质较高的新品种是现今棉花抗病育种的新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12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