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近废水零排放的钕铁硼废料回收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210368841.9 | 申请日: | 2012-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2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丰县包钢新利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59/00 |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胡山 |
| 地址: | 341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近 废水 排放 钕铁硼 废料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近废水零排放的钕铁硼废料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钕铁硼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永磁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生产工艺的因素,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约20%的废料。钕铁硼材料中含有约30%的稀土元素(其中含钕约90%,其余为铽、镝等),有些钕铁硼材料另含有2%~3%的钴元素。钕铁硼材料的回收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有的采用了复盐沉淀、碱转等工艺回收了稀土,但重稀土回收率低:还有的采用了硫酸溶解、复盐沉淀稀土、碱转化又经盐酸溶解、萃取分离的方法回收稀土,但因其金属回收率低、化工材料消耗量大、成本高,在酸解和碱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液体废弃物和固体废弃物,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也制约了该工艺规模化使用。
发明内容
一种接近废水零排放的钕铁硼废料回收工艺,采用以下工艺方法:将钕铁硼废料先进行细磨粉碎为100~400目的粉末,再在400~800℃温度条件下灼烧60~180分钟使二价铁完全氧化为三价铁,接着将焙烧后的废粉与酸性催化剂、水按重量比1:0.1~2.0:0.8~1.5的比例加入反应罐内,加热使温度达到55~1 100℃,搅拌反应4~9小时,冷却至20~30℃过滤,使固体物和液体物分离,得液体物A、固体物X;将液体物A,氧化剂、中和剂按重量比0.2~4 : 0.01 ~0.2:0.01~0.5的比例混合,在温度达到75~110℃下搅拌30~50分钟,热滤得固体物Y和液体物B;将液体物B再经过萃取分离、沉淀和灼烧操作得到了纯度较高的氧化钕、氧化铽和氧化镝。
固体物Y回到焙烧工序重复上述工艺步骤。
固体物X再经酸全溶、复盐沉铁、沉淀分离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氧化钻。
加入的酸性催化剂为下列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硫酸、磷酸、盐酸、硝酸、氢氟酸、醋酸。
加入的中和剂为下列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碳酸氢铵、氢氧化钠、氨水、氟
化氢铵、生石灰、氧化镁、碳酸钠。
加入的氧化剂为下列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盐酸、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钠。
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不产生环境污染,适用于工业化连续生产;所制备的氧化钱、氧化试、氧化摘、氧化钻产品提取量高,质量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或客户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接近废水零排放的钕铁硼废料回收工艺,采用以下工艺方法:将钕铁硼废料先进行细磨粉碎为100~400目的粉末,再在400~800℃温度条件下灼烧60~180分钟使二价铁完全氧化为三价铁,接着将焙烧后的废粉与酸性催化剂、水按重量比1:0.1~2.0:0.8~1.5的比例加入反应罐内,加热使温度达到55~1 100℃,搅拌反应4~9小时,冷却至20~30℃过滤,使固体物和液体物分离,得液体物A、固体物X;将液体物A,氧化剂、中和剂按重量比0.2~4 : 0.01 ~0.2:0.01~0.5的比例混合,在温度达到75~110℃下搅拌30~50分钟,热滤得固体物Y和液体物B;将液体物B再经过萃取分离、沉淀和灼烧操作得到了纯度较高的氧化钕、氧化铽和氧化镝。
固体物Y回到焙烧工序重复上述工艺步骤。
固体物X再经酸全溶、复盐沉铁、沉淀分离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氧化钻。
加入的酸性催化剂为下列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硫酸、磷酸、盐酸、硝酸、氢氟酸、醋酸。
加入的中和剂为下列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碳酸氢铵、氢氧化钠、氨水、氟化氢铵、生石灰、氧化镁、碳酸钠。
加入的氧化剂为下列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盐酸、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钠。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土艺流程图及其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仅仅包含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丰县包钢新利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信丰县包钢新利稀土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88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