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及其动力与电力转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6973.8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5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彭明灿;吕宗熙;黄凯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K15/085 | 分类号: | H02K15/085;H02K11/00;H02K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子 绕组 方法 及其 动力 电力 转换 装置 | ||
1.一种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包括有下列步骤:
根据一定子具有的多个槽、一相数以及相互切换的多种极数,形成一定子绕组,每一槽上绕设有一线圈;
根据该多种极数、该相数以及切换极数前后的每一槽的线圈所具有的电流特征决定多个分类条件;
分别将符合每一分类条件的槽所具有的线圈相连接,以得到分别对应该多个分类条件的多个线圈组,每一线圈组对应有至少一种极数、该相数中的至少一相以及对应该至少一种极数所具有的电流特征;以及
将该多个线圈组以多个切换元件电性连接,以形成以可变化极数的一变极定子绕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还包括有下列步骤:
检验对应每一种极数下,各相之中,相互电性连接的一线圈组合其等效电阻抗是否相称;以及
如果有不相称的线圈组合,则在该线圈组合的末端耦接一补偿线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该多种极数为M极与N极,该相数为U、V与W三相,该多个分类条件为a至x中的两种以上条件的组合,其中a至x的条件为:
a.N极时为U相,M极时为U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b.N极时为U相,M极时为U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c.N极时为U相,M极时为V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d.N极时为U相,M极时为V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e.N极时为U相,M极时为W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f.N极时为U相,M极时为W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g.N极时为V相,M极时为U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h.N极时为V相,M极时为U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i.N极时为V相,M极时为V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j.N极时为V相,M极时为V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k.N极时为V相,M极时为W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l.N极时为V相,M极时为W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m.N极时为W相,M极时为U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n.N极时为W相,M极时为U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o.N极时为W相,M极时为V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p.N极时为W相,M极时为V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q.N极时为W相,M极时为W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同;
r.N极时为W相,M极时为W相,变极前后电流方向相反;
s.N极时不通电,M极时为U相;
t.N极时不通电,M极时为V相;
u.N极时不通电,M极时为W相;
v.N极时为U相,M极时不通电;
w.N极时为V相,M极时不通电;以及
x.N极时为W相,M极时不通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将符合每一分类条件的槽所具有的线圈相连接,以得到分别对应该多个分类条件的多个线圈组的步骤中还包括有:
将满足每一分类条件的槽中,分别将两电流方向相反的槽所具有的线圈相连接以形成多组子线圈组;以及
将满组每一分类条件中的该多个子线圈组经由一耦接方式相互耦接在一起以形成每一线圈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该耦接方式为串联或并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将该多个线圈组以多个功率切换元件电性连接的方式可以选择为Y接、△接或独立相接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该切换元件为机械开关、继电器或功率电子元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该变极定子绕组为变极感应马达绕组、变极磁组马达绕组、变极永磁马达绕组或发电机定子绕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该定子绕组可以是单层绕组或是多层绕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极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其中该定子绕组为单层绕组,该多个槽的数量为18N以及相互切换的多种极数为2N:6N,其中N为自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697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点协作相关集的管理方法与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信道检测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