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稳定的缓释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4128.7 | 申请日: | 201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4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平;张素洋;张文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22 | 分类号: | A61K9/22;A61K47/22;A61K47/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稳定 软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乳膏型基质的缓释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软胶囊是将一定量的液体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软胶囊由囊材和内容物组成,囊材主要包括胶体材料、增塑剂、附加剂等,而内容物则主要由药物和稀释剂、乳化剂、助悬剂等组成。软胶囊与其他剂型相比,具备生物利用度高、含量准确、均匀性好、外形美观等特点。
对于一些半衰期短、血药浓度波动大、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来说,软胶囊中的药物释放过快,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缓释软胶囊。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100335134C授权的“尼莫地平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是通过在普通的软质囊材中添加胶凝剂,内容物中添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使两者在软胶囊内形成骨架结构,达到了缓释的目的,然而,为了溶解内容物中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发明者在内容物中添加了含水溶剂,这会使内容物中的水分向囊壳迁移,从而会造成囊壳软化变形甚至渗漏等不稳定问题。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106891A公开了“一种心脑清缓释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中的制备方法是将主药中油性成分与缓释包衣材料和分散剂或稀释剂研磨混匀,虽然所制的软胶囊可以实现药物的恒定释放,但该专利中采用研磨的方法将难溶性药物混悬分散于溶液型内容物中,利用药物的难溶性来实现缓释,这对于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制剂生物利用度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且混悬型内容物本身又存在物理稳定性差的缺点。因此需要发明一种内容物不含水、所得软胶囊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的缓释软胶囊制备方法。
本发明中拟将低熔点油相加热溶化后与水相混合,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乳剂,在40~60℃时乳剂以液态形式灌封于软胶囊中,最后在室温下成为半固体乳膏型基质内容物。若为脂溶性药物可溶解于O/W乳剂的油相中,在油相中添加脂质缓释骨架材料,油相中的药物的释放一方面要通过乳膏型基质外相即水相,另一方面通过需要通过脂质缓释骨架才能释放,通过双重阻滞能够达到缓释的效果;若为水溶性药物可溶解于W/O乳剂的水相中,在水相中添加水性缓释骨架材料,同理达到缓释效果;若药物水溶性脂溶性均不好,可将其溶解于乳剂中,通过在油相中添加脂质缓释骨架材料、在水相中添加水性缓释骨架材料的双重作用而缓释。无论哪种乳剂,其中水相均采用聚乙二醇、甘油、丙二醇或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代替水,从而使软胶囊内容物完全不含有水分,可增加软胶囊稳定性。
本发明采用乳膏型基质作为内容物,解决了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问题,使不同性质的药物都能以分子形式存在于内容物中,避免在缓释材料中引入水分,既增加了软胶囊的稳定性,也扩大了缓释材料的选用范围,且内容物在高温下为液态,利于分剂量和工业化大生产,室温下为半固体,亦可稳定存在,利于储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内容物不含水、所得软胶囊含量均匀、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能够克服普通软胶囊服用次数多、血浓波动大的缺点的新型缓释软胶囊。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软胶囊,由内容物和包裹内容物的软质囊壳组成,其特征是内容物(以药物计)有下列组分及重量比组成:
软质囊壳由下列组分及重量比(以明胶计)配制而得:
且采用以下步骤制备:
(1)内容物制备:将油相、脂质缓释骨架材料80℃水浴条件下搅拌均匀,保温持续搅拌10min;将水相、水性缓释骨架材料80℃水浴条件下搅拌均匀,保温持续搅拌10min;80℃条件下将油相加入水相,或者将水相加入油相(一次加入或分次加入),边搅拌边降温至40℃保温待用;
(2)药物加入:可将药物加入已经混合均匀的油相或者加入油相中某一成分;也可将药物加入已经混合均匀的水相或加入水相中某一成分;或将药物加入已经制备好的乳剂中,药物溶解完全后将内容物降温至40℃;
(3)软质囊壳制备:增塑剂、水混合均匀后,加入明胶、遮光剂、防腐剂混合均匀,加热溶融;
(4)压丸、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41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