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套箱及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1921.1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7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耿辉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7/06 | 分类号: | B60R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套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手套箱,特别是指一种能降低膝部伤害提高车辆碰撞性能的手套箱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汽车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然而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汽车内饰零件的安全性能对汽车碰撞中车辆的安全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手套箱,在车辆碰撞过程中,前围钣金变形挤压到手套箱时,箱体会直接将撞击能量传递到车内,造成乘员膝部伤害。同时传统手套箱由于受到前围碰撞变形限制,X方向距离前围较远,储物空间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套箱和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碰撞性能低而造成膝部严重伤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手套箱,设置在汽车的车体内副驾驶位的前方,其包括箱体,该箱体的一端设有箱盖,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至少1条平行于所述箱盖的弱化圈。
其中,所述弱化圈由箱体壁的厚度减薄弱化形成。
其中,所述弱化圈的数量为至少2条时,任意相邻的两条弱化圈之间形成一弱化带。
其中,所述弱化圈的数量为至少3条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弱化带呈阶梯状。
其中,所述阶梯状的弱化带的台阶处开有缺口。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用于吸能的手套箱,所述手套箱位于所述车体内副驾驶位的前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对手套箱箱体上间隔设置弱化圈,在车辆碰撞时,箱体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弱化圈断裂吸收能量,中断撞击力向车内传递路径,降低了乘员膝部伤害的可能性,提高了车辆在碰撞中的安全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手套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A-A向的弱化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A-A向的弱化带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手套箱吸能过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箱体
2:弱化圈
3:箱盖
4:手套箱内斗
5:弱化带
6:前围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手套箱在车辆碰撞中不能降低膝部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有吸能作用的手套箱。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手套箱的一种实施例,设置在汽车的车体内副驾驶位的前方,所述手套箱包括储存杂物的箱体1,该箱体1的一端设有箱盖3以开启或关闭箱体;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至少1条弱化圈2,且弱化圈2是沿平行于箱盖的方向设置;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前围钣金6挤压箱体后,该弱化圈2受到压力溃缩容易断裂,从而中断撞击力向车内传递路径,减小对乘员膝部的伤害。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手套箱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弱化圈2的数量为至少2条时,任意相邻的两条弱化圈2之间形成一弱化带5,在汽车碰撞时,弱化带5断裂,中断撞击力向车内传递路径。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弱化圈2的数量为至少3条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弱化带5呈阶梯状,当该手套箱的箱体1受到前围钣金6挤压变形后,弱化带5受剪切力作用溃缩断裂,中断了力向车内传递的路径,从而可以保护乘员的膝盖不受手套箱的伤害;优选的,所述阶梯状的弱化带5的台阶处开有缺口,进一步使该手套箱的箱体1受到前围钣金6挤压变形后,弱化带5受剪切力作用更容易断裂,从而更大程度上以最快的速度中断了力向车内传递的路径,从而可以保护乘员的膝盖不受手套箱的伤害。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弱化圈2,在箱体1上沿平行于箱盖3的方向设置,其由箱体壁的厚度减薄弱化形成,降低了手套箱箱体强度,实现吸能的效果。如图2、图3所示,为图1中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设置弱化圈2,而提高了汽车的碰撞时的安全性能;
另外,再如图1所示,由于本发明的手套箱体要设计有阶梯状的弱化带5,因此,箱体相对于前围钣金的X方向的尺寸增加,从而增大了手套箱内斗4的空间,改善传统手套箱容量小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吸能的手套箱,所述手套箱位于所述车体内副驾驶位的前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19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臂式救助艇吊机
-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双圆弧齿形谐波柔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