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双移动式起重机协同吊装仿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8707.0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4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林远山;吴迪;梁友国;曹旭阳;潘志毅;左东梅;焦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徐淑东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运动学 动力学 移动式 起重机 协同 吊装 仿真 方法 | ||
1.一种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双移动式起重机协同吊装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主起重机、辅助起重机、被吊设备及吊索具构成的双机系统中,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双机协同吊装的仿真模型,双机系统中的部件运动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两部分;
将双机系统划分成三部分,被吊设备、与吊索具作为一部分,称为双机的起升子系统;主起重机为一部分,称为主起重机子系统;辅助起重机为一部分,称为辅助起重机子系统;其中,双机的起升子系统采用动力学建模,而主起重机子系统和辅助起重机子系统采用运动学建模;
双机的起升子系统采用动力学建模过程如下:将双机的子系统中的起升滑轮组Ⅰ、辅助吊钩、被吊设备、平衡梁、主吊钩及起升滑轮组Ⅱ建模成刚体;起升滑轮组Ⅰ固定在辅助起重机的臂头上随着臂头运动而运动,起升滑轮组Ⅰ采用距离铰与辅助吊钩相连,起升滑轮组Ⅱ固定在主起重机的臂头上随着臂头运动而运动,起升滑轮组Ⅱ采用距离铰与主吊钩相连,主吊钩采用距离铰与平衡梁连接,而平衡梁采用旋转铰与被吊设备主吊点相连,旋转铰(Revolute joint)位置设在主吊耳处,辅助吊钩采用距离铰与被吊设备的辅助吊点连接;
主起重机子系统和辅助起重机子系统采用运动学建模过程如下:将辅助起重机子系统分成下车Ⅰ、上车Ⅰ、主臂Ⅰ三部分;下车Ⅰ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建模为一个移动副和一个轴垂直地面的转动副;下车Ⅰ与上车Ⅰ的相对运动建模为一个轴垂直地面的转动副;上车Ⅰ与主臂Ⅰ的相对运动建模为一个轴垂直转台的转动副;同理:将主起重机子系统分成下车Ⅱ、上车Ⅱ、主臂Ⅱ三部分;下车Ⅱ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建模为一个移动副和一个轴垂直地面的转动副;下车Ⅱ与上车Ⅱ的相对运动建模为一个轴垂直地面的转动副;上车Ⅱ与主臂Ⅱ的相对运动建模为一个轴垂直转台的转动副;
利用可视化模块构建一棵场景树,建立上述吊装系统的各部件逻辑结构关系:先由场景管理器创建一个总的双机吊装系统节点,再从该节点开始依次向下创建对应的子节点,即主起重机、辅助起重机和被吊设备子节点;主起重机子节点下创建上车Ⅱ子节点、下车Ⅱ子节点;上车Ⅱ子节点下创建臂架系统Ⅱ、转台Ⅱ、配重Ⅱ子节点;臂架系统Ⅱ子节点下创建主臂Ⅱ、起升系统Ⅱ子节点;起升系统Ⅱ子节点下创建吊钩系统Ⅱ、起升绳Ⅱ子节点;吊钩系统Ⅱ下创建主吊钩节点;同理,辅助起重机子节点下创建上车Ⅰ子节点、下车Ⅰ子节点;上车Ⅰ子节点下创建臂架系统Ⅰ、转台Ⅰ、配重Ⅰ子节点;臂架系统Ⅰ子节点下创建主臂Ⅰ、起升系统Ⅰ子节点;起升系统Ⅰ子节点下创建吊钩系统Ⅰ、起升绳Ⅰ子节点;吊钩系统Ⅰ下创建辅助吊钩节点;
至此,以上渲染模型确定了起重机各部件的逻辑关系,而由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仿真模型计算出各部件的位形姿态;在可视化模块中,当给定起重机各部件的位形姿态,就可加载渲染模型建立吊装系统场景树,并可进行场景树的更新、渲染循环,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益利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870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置供电装置和令牌
- 下一篇:一种防水鞋数控硫化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