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358041.9 | 申请日: | 2012-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2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 发明(设计)人: | 杨杰;李东升;张刚;龙盛如;王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75/23 | 分类号: | C08G75/23;B01D71/68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邓继轩 |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芳硫醚砜 聚醚砜 共聚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聚芳硫醚砜是一种优良的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机械、电学性能、尺寸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耐辐射及阻燃等性能。由于分子链结构中存在强极性的砜基,使得聚芳硫醚砜在熔融状态下熔体粘度大,不利于注塑成型。(Rex L. Bobsein; Harold D. Yelton; Mark W. Woods; Merlin R. Lindstrom, all of Bartlesville, Okla., MELT STABILIZATION OF POLY(ARYLENE SULFIDE SULFONE)S ) 为此,我们利用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的方法使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柔性链段(醚键、硫醚键)的相对比例增大,以降低聚合物的熔融粘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点是采用4,4’-二氯二苯砜、二酚单体和硫化钠在常压下复合催化体系合成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通过改变二酚单体的比例及种类,得到多种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利用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的制备方法使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柔性链段(醚键、硫醚键)的比例相对增大,以降低聚合物的熔融粘度。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措施实现,其中所述原料份数除特殊说明外,均为重量份数。
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的化学反应式为:
其中,硫化钠含量为60%, n=10~200, m=10~200;。
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的起始原料由以下组分组成:
所述催化剂为磷酸三钠、醋酸钠、醋酸锂、羟基乙酸钠、氯化锂、ε-氨基己酸、己内酰胺、对甲基苯磺酸钠和苯甲酸钠中至少一种。
所述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六甲基磷酰三胺、二苯砜、N,N-二甲基乙酰胺或环丁砜中的任一种。
所述脱水剂为甲苯或二甲苯。
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聚芳硫醚砜预聚物的制备
将4,4’-二氯二苯砜143.5~272.65份,硫化钠65.00~123.5份,氢氧化钠0.2~10份,催化剂0.5~20份,优选3~18份,溶剂200~860份,加入到带有搅拌器、温度计、分水器、冷凝管和氮气进出管的反应器中,在氮气保护下,于温度160~198oC间脱水反应0.5~3h;生成聚芳硫醚砜的预聚物,降温至100~140oC时保存;
(2) 聚醚砜预聚物的制备
将4,4’-二氯二苯砜14.35~143.5份,二酚单体5.5~176份,碳酸钾7~100份,溶剂40~600份,脱水剂26~100份,加入到带有搅拌器、温度计、分水器、冷凝管和氮气进出管的反应器中,在氮气保护下,于温度160~180oC间脱水反应8~16h;生成聚醚砜的预聚物,降温至90~160oC时保存;
(3) 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的制备:
将上述聚芳硫醚砜预聚物与聚醚砜预聚物混合,加热至160~200oC反应4~12h,再在温度166~230oC反应3~8h,即得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溶液,将共聚物溶液倒入水中,获得到线条状树脂粗产品;
(4) 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的纯化
将上述粗产品经水洗涤,于温度50~100oC干燥4~8h,粉碎,再分别用去离子水、乙醇抽提,于温度80~140oC干燥1~20h,得到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纯树脂。
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可用于耐高温耐腐蚀性分离膜、耐热性特种工程塑料。
性能测试
1聚芳硫醚砜/聚醚砜共聚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测试得到证实,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1320.54cm-1和1144.89cm-1为砜基的吸收峰,1101.61cm-1为醚键的吸收峰,1068.04cm-1为硫醚键的吸收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80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