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中餐烹饪装置及其烹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5574.1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9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杭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红泥小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G05B1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中餐 烹饪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智能中餐烹饪装置,由电源电路供电,包括带有若干组激励线圈的加热设备、驱动控制单元和与加热设备相匹配的容器,所述的激励线圈由驱动控制单元进行开关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中餐烹饪装置还包括主控制模块、容器温度检测单元、驱动温度检测单元、时钟控制单元和功率控制单元,所述的驱动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容器温度检测单元输出端、驱动温度检测单元输出端、时钟控制单元和功率控制单元均与所述的主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的驱动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加热设备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的功率控制单元检测端与所述的激励线圈电连接,所述驱动温度检测单元的监测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抵接,所述容器温度检测单元监测端与所述的容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中餐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中餐烹饪装置还包括有通讯控制模块,所述的通讯控制模块与所述的主控制模块通过数据线电连接,所述通讯控制模块也由电源电路供电。
3.一种智能中餐烹饪方法,适用与智能中餐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烹饪步骤一:先进行初始化设定,进行投料,然后执行环境温度检测;
烹饪步骤二:根据使用者的选择,智能中餐烹饪装置获取包括一段或若干段烹饪加工工艺构成的工艺总流程,确定每段烹饪加工工艺的时间、目标温度和初始工作功率;
烹饪步骤三:智能中餐烹饪装置通过依次执行每段烹饪加工工艺模拟传统中餐烹饪手段;
烹饪步骤四:智能中餐烹饪装置在执行每段烹饪加工工艺模拟传统中餐烹饪手段时,实时监测容器以及驱动控制单元温度,如果实测容器温度大于或小于加工工艺设定温度时,进入自动调节步骤,当驱动控制单元温度过高则执行冷却步骤;
烹饪步骤五:智能中餐烹饪装置判断工艺总流程是否完成,如果工艺总流程完成了则结束智能中餐烹饪装置工作,否则重新执行烹饪步骤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中餐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烹饪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加工工艺中的任意一种:
加工工艺一:烹饪方式为煮和炖,容器内介质为水,容器内温度被控制在摄氏温度99-105度范围内;
加工工艺二:烹饪方式为炸,容器内介质为油,容器内温度被控制在摄氏温度170-250度范围内;
加工工艺三:烹饪方式为煎、炒、烹、煸和拌,容器内介质为水油混合,容器内温度被控制在摄氏温度130-170度范围内;
加工工艺四:烹饪方式为焖和蒸,容器内介质为水蒸汽,容器内温度被控制在摄氏温度100-110度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中餐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工工艺四中,根据设定的投料质量和容器中介质的质量,设定加热设备的第三加热温度和第三加热时间,第三加热温度和第三加热时间均由实验得出,以第三加热温度加热容器烹制菜肴并保持第三加热时间,在加热过程中,容器中介质内水分开始蒸发,形成蒸汽上升,由于菜肴本身温度低于水蒸汽温度,水蒸汽上升附着与菜肴上,进行冷凝,恢复液态回流至锅底,形成水循环,使得锅内温度保持在稳定的温度状态,达到菜肴蒸焖状态的稳定保持,完成加工工艺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中餐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工工艺三中,根据设定的投料质量和容器中介质的质量,设定加热设备的第一加热温度、第二加热温度、第一加热时间和第二加热时间,第一加热温度、第二加热温度、第一加热时间和第二加热时间均由实验得出,其中,第一加热温度和第一加热时间的数值选取方法为以第一加热温度持续第一加热时间加热容器确保容器中介质内水分80%以上被烹干,首先以第一加热温度加热容器烹制菜肴,经过第一加热时间后容器中介质内水分80%以上被烹干,此时以第二加热温度加热容器,容器底部介质内油的温度开始上升,油粒子被加速汽化的水滴带动,在第二加热时间内容器中产生的剧烈的油粒子与水的混合物飞溅的状态,完成加工工艺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红泥小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红泥小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55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