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塔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5566.7 | 申请日: | 201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4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贺新华;张震;刘克俭;魏进超;孙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1000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脱硫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实现脱硫脱硝一体化的吸附塔。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冶金烧结球团烟气污染问题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环保节约型社会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采用活性炭对烟气进行处理是当前最先进的解决方式之一。
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是以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脱除烟气中的SO2、NOx等有害气体,进而降低烟气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实现硫的回收利用。净化工艺主要包括硫吸收、硫解析和硫回收三个处理过程。具体工艺如下:烟气经增压风机进入吸附塔,在吸附塔内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在活性炭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粉尘、二噁英及生成的硫酸盐吸附在活性炭的孔隙里,NOx分解成无害的N2,最终实现了烟气中SO2、NOx等有害气体的脱除。
我们知道活性炭对有害物质的吸附都有一定的饱和度,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从吸附塔底部排出,经输料机输送到解析塔的顶部,由解析塔的顶部注入解析塔,在解析塔中,活性炭吸附的有害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高浓度SO2气体被释放出来得以回收利用,而重获活性的活性炭通过解析塔的底部排出经振动筛除去细小颗粒后由输料机输送到吸附塔顶部重新注入吸附塔内进行循环利用。
请参考附图1,该图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脱硫脱硝的吸附塔的结构。该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烟气进入相互串联的两个吸附塔02,活性炭03通过给料装置01进入到吸附塔02内,烟气通过第一个吸附塔脱去硫后,再通入第二个吸附塔中,在两个吸附塔之间设置有通氨气的管子,氨气混合脱硫后的烟气进入到第二吸附塔中对烟气进行脱硝,实现脱硫脱硝的活性炭经过出料装置04被排出,但是该种方式的脱硫脱硝过程中需要建立两个吸附塔,增大了设备的占用空间,同时设置两个塔体增加了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考附图2,该图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吸附塔结构,活性炭003通过给料装置001进入到吸附塔的塔体002内,工作过程中在向吸附塔通入烟气的过程中同时也通入氨气,实现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最终活性炭通过出料装置004,该种吸附塔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小的设备的占用空间。但是,在向吸附塔中通入氨气和烟气的过程中,氨气会与烟气中的硫氧化物进行反应,最终导致消耗了大量的氨气,导致了脱硫脱硝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氨气,进而提高了脱硫脱硝的成本。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的脱硫脱硝同时进行而导致的烟气对氨气的大量消耗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附塔,保证了脱硫脱硝的同时降低了氨气的消耗,进而降低了脱硫脱硝的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附塔,包括塔体,其中:所述塔体内腔具有进气室和出气室以及位于两者之间,且相通的脱硫室和脱硝室,所述脱硫室通过入口百叶窗与所述进气室相连通,所述脱硝室通过出口格栅与所述出气室相连通,该吸附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脱硝室的进气侧,且布置在整个所述进气侧的带孔隔板所在平面上的通氨管道,所述通氨管道的喷气孔朝向所述出气室的方向。
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通氨管道包括自所述带孔隔板的顶端向底端延伸的主管道和连接所述主管道,且向着所述带孔隔板的两侧延伸的支管道;或者
所述通氨管道包括多条自所述带孔隔板的顶端向底端延伸的纵向管道和多条横向穿过所述纵向管道的横向管道。
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进气室位于所述塔体的中心,所述脱硫室和脱硝室均为两个,且均对称布置在所述进气室的两侧。
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脱硫室通过带孔隔板至少隔成沿烟气方向上的多层活性炭脱硫层,所述脱硝室也通过带孔隔板至少隔成沿烟气方向上的多层活性炭脱硝层。
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活性炭脱硫层为2层或者3层,所述活性炭脱硝层为2层或者3层。
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塔体具有两个进料口,且分别分布在所述进风室的两侧;所述塔体具有两个出料锥形斗,分别为第一出料锥形斗和第二出料锥形斗,所述第一出料锥形斗连通所述进风室两侧的脱硫室,所述第二出料锥形斗连通进风室两侧的脱硝室,所述第一出料锥形斗和第二出料锥形斗的出料口均设置有转速可调的排料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55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接口能力集管理ONU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吸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