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处理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3693.3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7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郑春燕;陈晨;李谨;李晓阳;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58 | 分类号: | C21D1/58;C10M161/00;C10M16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处理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处理油是指金属零件在进行热处理加工时所需要的油基冷却介质。特别地,回火也是一种常用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又称配火,是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水或油等介质中冷却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或降低工件的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回火工艺包括高温回火(500~600℃)、中温回火(300~400℃)和低温回火(160~260℃)。通常,只有低温回火时会采用热处理油作为介质,也称为回火油。
过去,我国回火工艺使用的热处理油多为普通机械油或气缸油,使用寿命短,老化严重,容易产生大量油泥,产品性能不理想。因此,应采用专用的热处理油。由于低温回火使用的油品长期在160~260℃下持续运用,因此要求热处理油在较高的温度下使用要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传热性。另外,在回火加工现场,由于使用温度较高,油中的油雾容易腾出,尤其在大批量工件出炉时,车间油雾弥漫,气味大,对操作工人差的健康有影响,同时油耗增多,造成浪费。
文献“1号回火油的研制与应用(金属热处理,1985,3,16~18页)”公开了一种由基础油和抗氧剂组成的1号回火油,应用于轴承钢、工模具钢、合金渗碳钢等工件的低温回火,与机械油、汽缸油相比,使用寿命长、生渣少、不结焦,在使用过程中清净分散性能显著。但并未提及油品具有抑制油雾产生的能力。为减少油雾,曾尝试添加油雾抑制剂,但添加普通的油雾抑制剂又与回火油中其他组份不匹配,仍存在现场油雾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热处理油在使用现场油雾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该热处理油组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传热性,在较高温度下长期使用的寿命长,产生油泥少,而且加工车间油雾少,工人的工作环境环保清洁。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所述热处理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
a)0.01~5份的油雾抑制剂;
b)0.1~8份的酰胺类清净分散剂;
c)0.05~3份的抗氧剂;
d)0.001~3份的光亮剂;
e)75~98份的基础油;
其中,所述油雾抑制剂选自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聚异丁烯、聚异丁烯与聚丙氧基硅氧烷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酰胺类清净分散剂选自单烯基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或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抗氧剂选自酚类抗氧剂或胺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光亮剂选自咪唑啉油酸盐或甲基萜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是本领域所公知的,指的是T161系列。
上述技术方案中,以重量份数计,油雾抑制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05~3份,酰胺类清净分散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1~6份,抗氧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1~2份,光亮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003~2份,基础油的用量优选范围为78~95份。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优选范围为90000~150000;聚异丁烯的平均分子量优选范围为1000~200000。酚类抗氧剂优选方案为选自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酚)、硫醚基酚或硫醚基酚酯中的至少一种。胺类抗氧剂优选方案为选自烷基化二苯胺、烷基苯基-α-萘胺或N-苯基-N’-烷基-对亚苯基二胺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础油选自100℃下的运动黏度不大于65mm2·s-1的矿物型基础油或合成型基础油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热处理油组合物用于低温回火的介质时,当回火温度为145~155℃,即作为行业标准SH/T 0564中的1号回火油时,基础油100℃下的运动黏度优选范围为不大于35mm2·s-1,例如可以是HVI 650;当回火温度为195~205℃,即作为行业标准SH/T 0564中的2号回火油时,基础油100℃下的运动黏度优选范围为不大于50mm2·s-1,例如可以是HVI 150B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36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