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材料动态硬度测试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1919.6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1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姚振强;李康妹;胡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40 | 分类号: | G01N3/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激光 冲击 效应 材料 动态 硬度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硬度测试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材料动态硬度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体现了材料局部抵抗残余变形的能力。硬度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材料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硬度测试目前分为静态硬度测试与动态硬度测试两类方法。其中静态硬度测试法主要包括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等测试方法,它们的测量原理是以一定大小的载荷,以特定形状的压头缓慢压入被测金属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后卸载,此时测量压痕的面积或深度,最终用载荷与压痕深度或面积的比值作为被测材料的硬度值。静态硬度反映了材料在准静态过程中的力学性能,但研究表明,多数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具有应变率相关性,在高应变率时,多数材料的力学性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研究材料的动态硬度测试方法。动态硬度测试法目前主要包括肖氏硬度和里氏硬度两种测量方法,它们是利用一定形状的冲击体冲击被测试样表面,将冲击体反弹速度与冲击速度的比值作为该材料的硬度值。同时,也有学者将冲击体的动能与被测试样上压痕体积的比值作为动态硬度,采用该方法表征动态硬度的优点是,对于不同形状的冲击体,测得的动态硬度保持一致。动态硬度反映的是材料在较高应变率下的力学性能,但由于冲击体所能达到的入射速度有限,以上两种动态硬度测试方法所涉及的材料应变率范围均低于104s-1。随着人们对高速碰撞、高速冲击等超高应变率现象的深入关注,急需研究材料在超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因而有必要发明一种在超高应变率条件下材料动态硬度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借助激光冲击的高应变率(>106s-1)特性,提供一种在高应变率条件下材料动态硬度的测试装置及相应的测试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材料动态硬度测试装置,包括:用以输出激光束的激光器、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第三反射镜、透镜、容器、约束层、吸收层、夹具、隔振平台、数控平台、出水管、进水管。激光器和数控平台设置在隔振平台上,容器设置在数控平台上与数控平台连接,夹具设置在容器底部,用以固定被测试样。吸收层覆盖在被测试样表面,用以隔绝激光的热效应并吸收激光能量,形成GPa量级的冲击压力。进水管穿设于容器侧壁,用以通入流动水,在吸收层上形成约束层,约束层的作用是约束等离子体的膨胀,从而增大冲击压力峰值并延长冲击压力作用时间。出水管设置在容器下方,用以排水。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第三反射镜依次分布设置在激光器和容器之间,用以形成激光束的传播光路,将激光束反射到被测试样上。透镜设置在第三反射镜和容器之间,用以调节激光束入射到被测试样上的激光光斑大小。
优选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束为高功率短脉冲激光束。
优选地,吸收层为黑色的聚四氟乙烯绝缘胶带。
优选地,约束层为一层流动水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材料动态硬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开启并预热激光器,测量激光的平均功率并计算激光单脉冲能量E;
步骤二,在被测试样表面覆盖一层吸收层,通过夹具将被测试样固定于特制容器中;
步骤三,操作数控平台,使激光束对准试样待测试的位置;
步骤四,打开进水管,在被测试样表面通入流动水膜,在吸收层上方形成约束层;
步骤五,使激光束入射至被测试样表面,在被测试样表面冲击出一个微小凹坑;
步骤六,测量微小凹坑的体积V,通过计算激光单脉冲能量E与微坑体积V的比值得到被测材料的动态硬度Hd,即Hd=E/V。
优选地,步骤一中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激光脉冲能量:
其中,f为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
优选地,步骤四和步骤五之间还包括:上下移动透镜,调节入射到被测试样上的激光光斑至合适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19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