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2-(3,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环戊酮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1375.3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4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灵;敖桂珍;顾卫卫;徐敏;宋恒;罗宇;陈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122 | 分类号: | A61K31/122;A61P25/00;A61P9/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甲 氧基苯亚 甲基 戊酮 制备 治疗 脑血管 疾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涉及(E)-2-(3,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环戊酮在制备治疗哺乳动物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该病发病急,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死亡率,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脑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损伤,包括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二大类,其中以缺血性脑中风最为常见。
目前临床上对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扩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上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药物的共同特点是:针对性强、作用靶点明确,但疗效单一,只能提供部分的保护作用,临床疗效较小,且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溶栓药物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的脑组织而发挥效用,因而疗效不肯定,且有引起再灌注损伤及出血的副作用;扩血管药物可使正常部位血管扩张,造成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产生所谓“盗血”现象。因此,深入研究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寻找抗缺血性脑中风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以此研发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新药是一件亟待探索的工作。因此,研究与开发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缺血性脑中风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合物的新用途,以解决现有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存在的上述缺陷。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化合物在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化合物为(E)-2-(3,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环戊酮,它的结构式为
。
该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IV7。
在公开文献“靳宗达, 曹毅, 候丙波, 敖桂珍. 抗感染药学, 2010, 7(4):243~245”中,制备获得了该化合物,并报道了其具有抗炎和抗肿瘤活性。但是没有其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报道。
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IV7具有显著的脑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明显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塞体积及显著改善其神经症状。因此,可用于制备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
优选地,所述脑血管疾病是缺血性脑损伤。
所述缺血性脑损伤是脑中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腔隙性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或者脑溢血。
本发明所述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与一种以上可接受的载体组合剂制成制剂给药。例如,溶剂、稀释剂等。可以口服剂型给药,如片剂、胶囊、可分散粉末、颗粒剂等。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各种剂型可以按照药学领域中熟知的方法进行制备。这些药用制剂中可以含有与载体组合的例如0.05%~90%重量活性成分,更常见约15%~60%之间的活性成分。本发明化合物剂量可以使0.005~5000mg/kg/天,也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或剂型的不同使用剂量超出此剂量范围。本发明的制剂包括适于口服、直肠、局部、口腔、舌下、皮下、肌肉、静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的新用途,该化合物具有显著的脑神经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塞体积及显著改善神经症状。其制备的药物可用于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损伤、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脑卒中、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等病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单用化合物IV7 0.1, 1, 10, 50, 100μM对HT22 细胞LDH漏出率的影响;
图2是实施例1中化合物IV7抑制OGD诱导的HT22LDH漏出率增加;
图3是实施例2中化合物IV7减少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
图4是实施例2中化合物IV7改善脑缺血大鼠的抓力测试图;
图5是实施例2中化合物IV7减少大鼠的脑梗塞体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系HT2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该化合物在下文中被称为IV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13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