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COD检测的快速进样计量消解反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47251.8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标;王中鑫;楚孔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44 | 分类号: | G01N1/44;G01N3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cod 检测 快速 计量 消解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样中COD(化学需氧量)检测的进样计量消解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化学消解法COD检测仪器的消解过程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手动消解通常用于实验室COD测量,需要手动添加消解过程所用的试剂,然后将消解试管放置到加热装置里进行消解。手动过程步骤繁琐,消解时间长;自动消解过程用到的液体传输方式一般是采用蠕动泵作为传输工具,蠕动泵通过挤压泵管将液体从容器瓶送到反应瓶中,但是蠕动泵对液体的传输效率很低,且长期使用容易老化,影响传输效率。管内易残留液体,形成污垢,影响液体传输和计量精度,最终影响COD检测结果。
发明内容
针对常用COD检测仪器消解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计量精确、传输效率高的快速进样计量消解反应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COD检测的快速进样计量消解反应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进样气泵连接样品池上部,样品池底部通过管道连接位于样品池下方的回流池的顶部,在管道中间设置进样阀,回流池顶部两侧设有通风管道和加压管道,通风管道上设置第一通气阀,回流池通过加压管道连接至回流气泵,加压管道上设置回流气泵阀,回流池底部通过回流管连接至样品池上方,回流管上设置回流阀,回流池内腔中设置计量漏斗,计量漏斗的下端伸出回流池外且连接消解反应瓶,计量漏斗下端设有计量阀,对样品池内的试剂计量时计量阀关闭,回流气泵工作时第一通气阀关闭;消解反应瓶的外边一圈围有电热片。
所述消解反应瓶自带有3-6个进样管,每个进样管都和一个对应的计量漏斗连接,同时完成3-6种消解试剂的计量和进样。
所述消解反应瓶上方设置半导体制冷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装置可实现完全自动控制,从抽取水样到加入消解所用氧化剂和催化剂,以及消解加热等完全实现自动控制,过程简单方便。
2、相比于采用蠕动泵进行传输和计量的消解装置,本发明装置采用锥形漏斗计量所测水样及所用试剂,计量更精确。
3、相比于采用冷却水循环进行冷却的消解装置,本发明装置采用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消解冷却,半导体制冷器吸热和散热效果明显,比冷却水降温效果更明显,且结构更加简单。
4、本发明装置计量过程中溢出多余的试剂通过加压回流至进样瓶内,不造成任何浪费,减小了污染,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中:1.进样气泵;2.样品池;3.回流阀;4.回流气泵;5.回流气泵阀;6.进样阀;7.通气阀;8.计量阀;9.温度传感器;10.消解反应瓶;11.半导体制冷器;12.进样管;13.计量漏斗;14.电热片;15.出样管阀;16.回流池;17.回流管;18.通气阀;19.进样阀;20进样计量部分;21.消解反应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装置包括进样计量部分20和消解反应部分21两部分。进样计量部分20主要包括样品池2、进样气泵1、加压气泵4、回流池16、回流管17、回流阀3、计量漏斗13、进样阀6、通气阀7、通气阀18和计量阀8。其中,进样气泵1连接样品池2上部,回流池16位于样品池2下方,样品池2底部通过管道连接回流池16顶部,并在管道中间设置进样阀6。回流池16顶部两侧设有通风管道和加压管道,在通风管道上安装通气阀7,通风管的作用是保持回流池16内外气压相等。回流池16通过加压管道连接至回流气泵4,并在加压管道上安装回流气泵阀5。回流池16的底部通过回流管17连接至样品池2上方,在回流管17上安装回流阀3。回流池16内腔中设置计量漏斗13,计量漏斗13为锥形,计量漏斗13的下端伸出回流池16外并且连接与消解反应部分21中的消解反应瓶10,计量漏斗13内腔消解反应瓶10内腔相通。在计量漏斗13下端设置有计量阀8。回流池16设计成一个侧面可以打开结构,便于对计量漏斗13进行更换,根据计量体积选择不同的计量漏斗13。计量漏斗13最小计量体积可以达到1ml,体积越小,试剂的消耗量越少,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减小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2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连续光谱双向散射分布函数的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移鼓形齿式联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