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烃混合物中萃取精馏分离苯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5775.3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4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田龙胜;唐文成;赵明;张云明;边志凤;高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5/46 | 分类号: | C07C15/46;C07C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物 萃取 精馏 分离 苯乙烯 方法 | ||
1.一种从烃混合物中萃取精馏分离苯乙烯的方法,包括将烃混合物在阻聚剂存在下用复合溶剂进行萃取精馏,萃取精馏后含苯乙烯的富溶剂进入溶剂回收塔,分离出苯乙烯和复合贫溶剂,将一部分复合贫溶剂用降膜蒸发法除去其中沸点高于复合贫溶剂的高沸点杂质进行溶剂再生,所述的复合溶剂包括80~99质量%的主溶剂、0.01~19质量%的助溶剂及0.1~2.0质量%的水,其中主溶剂选自砜类化合物,助溶剂选自甲氧基苯酚和/或甘醇单甲醚,所述的阻聚剂包括10~60质量%的氮氧自由基、30~70质量%的硝基酚及衍生物和5~35质量%的N,N-二乙基羟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溶剂包括86~99质量%的主溶剂、0.1~13.0质量%的助溶剂和0.1~1.0质量%的水。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砜类化合物选自环丁砜、二甲砜和3-甲基环丁砜中的一种或多种。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甲氧基苯酚为4-甲氧基苯酚、3-甲氧基苯酚或2-甲氧基苯酚,所述的甘醇单甲醚为二甘醇单甲醚、三甘醇单甲醚、四甘醇单甲醚或它们的混合物。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溶剂为甲氧基苯酚与甘醇单甲醚的混合物时,甘醇单甲醚与甲氧基苯酚的质量比为5~1:1。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聚剂包括20~45质量%的氮氧自由基、30~60质量%的硝基酚及衍生物和15~35质量%的N,N-二乙基羟胺。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氧自由基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和/或亚磷酸三(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酯。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硝基酚及其衍生物选自2,6-二硝基对甲酚、4,6-二硝基-2-仲丁基酚或2,4-二硝基苯酚。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聚剂的总量与烃混合物的质量比为10~1000μg/g。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降膜蒸发法除去复合贫溶剂中的高沸点杂质进行溶剂再生的方法是:将复合贫溶剂通入降膜蒸发器的换热管内,通过减压降膜蒸发使复合贫溶剂和沸点低于复合溶剂的低沸点物质蒸发呈气态进入溶剂再生塔,在溶剂再生塔内,高于复合贫溶剂沸点的高沸点杂质呈液态由底部管线排出,气相的再生复合贫溶剂及低沸点物质由顶部管线排出,所述降膜蒸发器换热管内的压力为10~30kPa,温度为120~145℃。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膜蒸发器换热管内的压力为12~25kPa,温度为125~140℃。
12.按照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降膜蒸发器的换热管内通入水蒸汽,使复合贫溶剂与水蒸汽的质量比为0.2~1.0。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蒸汽与贫溶剂由相同位置或不同位置进入降膜蒸发器的换热管内。
14.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两台降膜蒸发器,轮流切换操作。
15.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降膜蒸发器壳程内的换热介质为水蒸汽。
1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烃混合物进行萃取精馏的方法是:将烃混合物从中部引入萃取精馏塔,复合溶剂从塔顶引入萃取精馏塔,阻聚剂从萃取精馏塔进料、塔底或溶剂回收塔顶引入,经过萃取精馏,萃余液从萃取精馏塔的顶部排出,富含苯乙烯的富溶剂从萃取精馏塔底排出,进入溶剂回收塔。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含苯乙烯的富溶剂进入溶剂回收塔后,苯乙烯从溶剂回收塔顶排出,复合溶剂从溶剂回收塔底排出。
1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烃混合物为裂解汽油C8馏分,其中含20~60质量%的苯乙烯、38~78质量%的C8芳烃,其余为甲苯、C9芳烃和非芳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577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冲压铅及铅合金材料的润滑剂
- 下一篇:垃圾种植建筑砖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