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隔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4915.5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3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才镇;刘小芳;赵宁;张小莉;刘剑洪;徐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00 | 分类号: | C08J9/00;C08L23/06;C08L2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隔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安全无公害、快速充、放电及高达90%以上的充放电转化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摄录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是新一代绿色环保二次电池。根据2009年IIT报告,2008年全球子锂离子电池需求总量约为33亿只,销售收入达到100亿美元以上,未来几年锂电池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8年,全球锂电池销售收入将达到32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2010年,我国总计生产锂离子电池26.75亿只,出口量为11.95亿只,出口额为39.19亿美元。2011年,我国累计生产锂离子电池29.66亿只,出口量为12.42亿只,出口金额为42.68亿美元。
几乎所有的化学电源体系都离不开隔膜,隔膜在电池中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方面隔离电池正负极,避免两者因直接接触而发生自放电甚至是短路;另一方面让离子流通,承担正负极间离子流通通道。锂电池隔膜是其核心关键材料之一,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伏安特性以及安全性能等。总之,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
基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制备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综合性能远远高于普通聚烯烃隔膜,而且随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含量的提高,隔膜的综合性能也呈线性增加。但是随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粘度也大幅上升,传统湿法工艺难以处理高粘度原液,限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锂离子电池隔膜中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常规的湿法制备工艺过程中,先将聚烯烃加热溶解在石蜡或其它溶剂中,形成均相溶液,采用硫化机压制成薄片后降温,发生液-液相分离,再萃取-拉伸或者拉伸-萃取,得到多孔隔膜。聚烯烃在降温过程中会结晶,发生液-液分离,导致了薄膜难以进行高倍率牵伸,限制了隔膜综合性能的提升。
传统湿法工艺难以利用含有高浓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溶液制备隔膜,这主要是因为均相溶液在降温过程中发生液-固相分离或液-液相分离,相分离过程中聚烯烃会结晶,导致薄膜难以进行高倍率牵伸,限制了隔膜综合性能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性能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基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高性能隔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高含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的制备,能够得到超高倍牵伸,制备出孔洞可控、厚度可控的高性能隔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高性能隔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高密度聚乙烯和/或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得到均相溶液;
(2)所述均相溶液经热压成膜后浸入至凝固浴中得到冻胶膜;
(3)将所述冻胶膜进行萃取,然后经牵伸即得所述隔膜。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量可为100万~600万,具体可为200、300、400、500或600万;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分子量可为40000~500000,具体可为10万、15万或20万,密度可为0.94~0.98g/cm3,如0.94g/cm3、0.95g/cm3或0.96g/cm3。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乙烯共聚物具体可为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所述乙烯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为30000~500000,如10万。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溶剂可为十氢萘、石蜡、煤油和烯烃矿物油中至少一种,所述烯烃矿物油具体可为白油;
所述均相溶液中,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为0.1%~100%,如5%~8%、5%、6%、7%或8%,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和/或乙烯共聚物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为0-99.9%,如2%~5%、2%、3%、4%或5%;
所述溶解的温度可为80℃~300℃,具体可为130℃、135℃或140℃。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热压成膜的温度可为80~160℃,具体可为100~150℃、100℃、120℃、140℃或150℃,所述热压成膜得到的膜的厚度可为0.001~5mm,具体可为700um~1.8mm、700um、800um、900um、1.7mm或1.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深圳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49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