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2254.2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郭妙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J5/00 | 分类号: | C08J5/00;C08L77/00;C08L71/10;C08L79/08;C08L81/06;C08L61/16;C08J5/1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表面 凸起 微结构 增韧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其特征是,增韧膜所用的聚合物包括尼龙、聚芳醚酮、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醚砜或聚醚醚酮,增韧膜的两个面有一个面或者两个面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增韧膜面密度在5g/m2至40g/m2之间,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凸起高度在1至150μm之间,凸起高度和凸起宽度尺寸比为1:1至10:1,增韧膜基底厚度在1~30μm之间,增韧膜上分布有通透孔,孔径为50μm至2mm,孔隙率为2%至50%。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配制终态聚合物溶液,将终态聚合物加入到可溶解该终态聚合物的溶剂中溶解,终态聚合物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25%;或将终态聚合物的可溶性的聚合物前体加入到可溶解该前体的溶剂中溶解,前体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25%;
(2)软印得到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软印的方法为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2-1)将具有微结构的软模板的有结构的一面附着一层终态聚合物溶液或聚合物前体的溶液,再将两片软模板附有溶液的一面相对压在一起,室温至120℃下保持1s~10min,揭下后得到具有双面都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将软模板的有结构的一面附着一层终态聚合物溶液或聚合物前体的溶液,再将这片软模板和一片平整的软模板对压在一起,室温至120℃下保持1s~10min,揭下后得到单面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
(2-2)将具有微结构的软模板的有结构的一面附着一层终态聚合物溶液或聚合物前体的溶液,再将两片软模板附有溶液的一面相对压在一张成分为终态聚合物或聚合物前体的基体薄膜的两面,室温至120℃下保持1s~10min,揭下后得到具有双面都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将这片软模板的有结构的一面附着一层终态聚合物溶液或聚合物前体的溶液,再将这片软模板和一片平整的软模板对压在一张成分为终态聚合物 或聚合物前体的基体薄膜的两面,室温至120℃下保持1s~10min,揭下后得到单面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
(2-3)将具有微结构的软模板的有结构的一面附着一层溶剂,再将两片软模板对压在一张薄膜的两面,薄膜的成分为终态聚合物或聚合物前体,所用的溶剂可溶解组成该薄膜的聚合物或聚合物前体,室温至120℃下保持1s~10min,揭下后得到双面都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将这片软模板的有结构的一面附着一层溶剂,再将这片软模板和一片平整的软模板对压在这张薄膜的两面,室温至120℃下保持1s~10min,揭下后得到单面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
(3)对于成分为终态聚合物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将薄膜烘干除去残留溶剂;对于成分含有聚合物前体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薄膜,则先按该前体转化为对应终态聚合物的工艺条件处理薄膜,再烘干除去残留溶剂。将薄膜打孔,孔径为50μm至2mm,孔在膜上分布均匀,且孔隙率在2~50%,得到相应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
3.如权利要求2的所述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溶剂为四氢呋喃、丙酮、甲醇、水、二甲基甲酰胺、甲酸,所用终态聚合物为尼龙、聚芳醚酮、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醚醚酮,所用聚合物前体为聚酰胺酸、聚醚酰胺酸、聚酰胺酯、聚醚酰胺酯。
4.如权利要求2的所述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软模板材质为PDMS。
5.如权利要求2的所述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凸起微结构的增韧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对压包括将软模板做成滚筒形式的滚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225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气氛保护加热炉
- 下一篇:极片干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