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内管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42085.2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3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均平;刘玉峰;刘玉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均平 |
主分类号: | B29C65/52 | 分类号: | B29C65/5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05133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连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聚氨酯内管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110166336.1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浇注型聚氨酯输料管内管的粘接连接工艺及其专用卡箍,上述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专用卡箍将两段需要粘接为一体的聚氨酯内管固定,采用加热的方法将其粘接硫化固定为一整体,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着粘接工艺复杂,所需要的操作步骤较为繁琐等技术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内管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粘接工艺复杂、操作繁琐的问题。
本发明的整体技术方案是:
聚氨酯内管连接装置,在水平设置的工作台上设有旋转机头,旋转机头由动力源驱动转动,旋转机头与工作台上表面转动装配,旋转机头的轴向一侧端部外设有第一卡具,旋转机头的轴向一侧外间隔分布有固定筒座,固定筒座装配于工作台上表面,与旋转机头相邻的固定筒座轴向一侧外设有第二卡具,固定筒座与工作台之间设有可使其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直线驱动机构,固定筒座、旋转机头内腔与聚氨酯内管适配。
可以显而易见的是,上述直线驱动机构也可在旋转机头与工作台之间设置,以实现固定筒座与旋转机头轴向相向或相悖运动,应与前款所述的结构属于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并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但此种结构由于动力源的存在实现较为困难,因此较为优选的结构设计是采用前款所述的直线驱动机构为优选。
本发明中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为保证旋转机头所固定工件的轴向稳定,较为优选且常见的结构设计是,所述的旋转机头的轴向另一侧外间隔分布有旋转支承座,旋转支承座与工作台上表面转动装配,旋转支承座内腔与聚氨酯内管适配。
为便于实现两需要粘接的聚氨酯内管邻接部的同轴,较为优选的结构设计是,还包括一筒轴,该筒轴的外侧与聚氨酯内管的内径适配。
为满足筒轴对上述工件的同轴定位,且便于两粘接工件之间的转动灵活。优选的结构设计是,筒轴选用沿轴向首尾邻接、且内部同轴装配有转动轴承的分段式中空结构。可以显而易见的是,筒轴采用通体空心或实心的筒形结构亦能实现本发明。
为保证第一卡具对工件的定位牢靠,优选的结构设计是,第一卡具选用等角度间隔分布、且向心穿接设置于旋转机头外周上的定位螺栓。
为保证第二卡具对工件的定位牢靠,优选的结构设计是,第二卡具包括等角度间隔分布、且向心穿接设置于固定筒座外周上的定位螺栓,设置于定位螺栓内端的弧形卡片。
直线驱动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用齿轮齿条机构、链轮链条机构、丝杠进给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直线电机等。其中优选的技术方案是,直线驱动机构采用齿轮齿条机构,其中齿条与工作台上表面装配,齿轮设置于固定筒座下部且与齿条形成传动副,滚轮同轴装配于齿轮两侧,滚轮与沿轴向装配于工作台上表面的导轨套装滚动配合。
为便于对装置进行手动操作,优选的技术方案是,齿轮两侧同轴固定装配有驱动手轮。
旋转机头与工作台的转动配合方式优选采用如下方式,工作台表面设有固定座,旋转机头外侧与固定座转动配合。
动力源与旋转机头的装配方式入选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的动力源为转动电机,该转动电机的传动轮与旋转机头外侧同轴固定的传动轮构成传动副。
本发明是这样工作的:
使用时将需要粘接的工件的邻接部表面清理并加工出连接面(修平),将筒轴一端穿入一工件端口,将二者分别穿入旋转机头和固定筒座的空腔中,用第一卡具、第二卡具将工件与筒轴固定,转动驱动手轮使固定筒座沿轴向接近旋转机头并与其上固定的工件端部贴合,启动动力源,两工件邻接部因摩擦产生高热,聚氨酯融化将邻接部粘接为一体,待粘接部固化后,即可通过筒轴一端的固定环将其拉出。
本发明所取得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在于:
1、本发明通过采用沿轴向间隔设置旋转机头、固定筒座作为主要结构,可方便地通过转动摩擦聚氨酯内管两相邻粘接部之间产生高热,使其粘接固定为一体,其技术构思巧妙,粘接快速牢固。
2、以直线驱动机构作为固定筒座与旋转机头实现相对运动的主要方式,可方便地实现工件的进给和后退,便于操作。
3、第一、第二卡具和筒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工件定位可靠,确保粘接过程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有: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1的B向视图。
图4是定位轴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均平,未经刘均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20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