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0532.0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6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兴;张柳山;童燕;曾文辉;戴文武;黄龙辉;车炳桓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7 | 代理人: | 范钦正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短程 硝化 进行 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脱氮的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生活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背景技术
现今城市垃圾以填埋、焚烧、堆肥手段为主,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日益增加,在垃圾处理时所引起的垃圾渗滤液问题更是垃圾处理中较难解决的,因为这些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残留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将会引起极大的危害,必需要将这些危害去除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能排放到指定的受纳水体中。
传统的污水脱氮处理工艺为全程硝化反硝化进行生物脱氮,即在亚硝化菌作用下,将氨氮氧化成亚硝态氮,再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将亚硝态氮氧化成硝态氮;再通过兼性厌氧菌利用有机物将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主要目的在于去除污水中的高浓度氨氮、BOD、磷的作用,改善水质。但传统的脱氮处理工艺处理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工艺复杂,污泥利用率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在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应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循环利用工艺所得污泥,通过曝气和注水后大大减小硝酸盐生成,缩短渗滤液的处理周期,且成本低廉,工艺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短程硝化与反硝化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工艺,首先在曝气反应池放置城市生活污泥,然后进行曝气、注水的连续或间歇处理,其具体步骤如下:
在常温、常压、搅拌速度150~180转/min的条件下,向已放置城市生活污泥的曝气反应池中,注入生活垃圾渗滤液并同步向池中加入适量的甲醇,同时打开充氧设备调控至190~360kw/h,并且在线检测溶解氧(DO)浓度;
当检测到溶解氧突然提升,即以10 分钟内溶解氧浓度升至0.5~1mg/L,且在之后溶解氧浓度进入不变的情况,则停止加入甲醇且将充氧设备调控降低至小于180kw/h;
当NO2-N浓度不变和/或总氮(TN)浓度20~40mg/L则将充氧设备调控至190~360kw/h且继续加入甲醇;
同时,整个工艺流程中每半小时监测NO2-N、NO3-N、总氮(TN)和/或NH3-N浓度;
当NO2-N:NO3-N=8:2~9:1时,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和反硝化处理工艺即告完成。
所述充氧设备是设置在曝气反应池顶部的表面曝气机。
检测NO2-N浓度方法是ISO 6777-1984的水质亚硝酸氮测定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以上本发明所述的在线检测溶解氧是通过在线检测溶解氧仪进行在线检测。
本发明所述的当NO2-N、NO3-N、总氮(TN)和/或NH3-N浓度不变且NO2-N:NO3-N=9:1~8:2时,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和反硝化处理工艺即告完成。
总氮浓度主要由NO2-N浓度和NH3-N浓度组成,其中NH3-N浓度检测方法是纳氏试剂比色法。
本发明所述的曝气反应池中污泥保有量占总曝气反应池容积的1/4~1/3。
以上所述的甲醇的加入量是在检测NH3-N浓度的情况下以下式换算得出:
COD(BOD5)
——————————=1.4~1.6
NH3-N(mg/L) 。
所述的经利用短程硝化与反硝化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工艺获得的水体,通过膜分离或沉淀分离将水体中固态物质分离出来后,最后水质达到国家城市排水标准。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通过对亚硝态菌群的优势控制生成,通过对充氧方式、搅拌时间、脱氮碳源等的合理控制,使亚硝态氮在硝化阶段和反硝化阶段都占据优势。从而在电能消耗及脱氮碳源(甲醇)消耗上实现大幅度的减少,达到降低投资及运营成本的。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1、 循环利用工艺所得污泥,使得污泥不造成二次污染。
2、 设备简单,工艺成本低,工艺简单易操作。
3、 能过两次曝气和两次注水后大大减小硝酸盐生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一)实施例中的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0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