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虾养殖池塘网箱生态伴养投食性鱼类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9507.0 | 申请日: | 201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6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朱长波;粟丽;郭永坚;文国樑;张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养殖 池塘 网箱 生态 伴养投 食性 鱼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对虾养殖池塘网箱生态伴养投食性鱼类的方法,属于鱼虾混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从2009年以来,华南地区对虾养殖病害大暴发,对虾病原从育苗场开始延续到早造虾、中造虾,一直延续到冬棚虾。2010年华南地区(包括福建省在内)早造虾的成活率奇低,养殖失败率普遍在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到了中造虾养殖阶段,养殖也没有大幅明显好转;晚造冬棚虾养殖情况也不乐观。据报道珠三角地区冬棚虾养殖成活率只有30%左右,广西地区成活率在25%左右,而福建漳州地区或低于20%。据统计,2010年有超过80%的养殖户处在平本或亏本状态,其中以亏本居多。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虾苗质量下降、环境恶化、气候反常等都有一定的支持者,但以高密度单养对虾为主养殖模式有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同期在珠三角、粤西等地的鱼虾混养模式池塘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功率和收益。
混养是我国池塘养殖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提高产量、减污防病和提高物质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同时还是当前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的有效举措。随着世界性对虾疾病的蔓延,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病原生物和环境因子,认为改善虾池环境、提高对虾的抗病力和实行鱼虾多品种混合养殖的生态养殖模式是防治对虾爆发性流行病,保持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鱼虾混养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1)与攻击性强的鱼类混养,鱼会大量捕食对虾,影响对虾的成活率;(2)若混养鱼类密度较高,则可能会争食高质、高价的对虾饲料,影响对虾的正常摄食、生长和经济效益;(3)普通的鱼虾混养模式还给投喂和捕捞管理带来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虾养殖池塘网箱生态伴养投食性鱼类的方法,该方法将鱼虾分隔养殖,既可以避免鱼类捕食对虾,又可以使饵料得以充分利用,并且容易捕捞。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手段来实现:一种对虾养殖池塘网箱生态伴养投食性鱼类的方法,在对虾养殖池塘中设置若干网箱,在网箱中投放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网箱外投放对虾,并降低对虾的投放密度,用网箱将鱼类和对虾分隔养殖即可。
投食性鱼类通常是指需要投放饲料尤其是人工饲料的鱼类,主要包括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对虾养殖池塘的中央水域和对虾养殖池塘的边缘水域分别设置网箱,在对虾养殖池塘中央水域的网箱中投放杂食性鱼类或滤食性鱼类,在对虾养殖池塘边缘水域网箱中投放肉食性鱼类。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对虾的投放密度比起单一养殖对虾的同样大小水域的对虾养殖池塘来说,对虾的投放密度要低一些,本发明所述对虾的投放密度优选为10000~60000尾/亩。
通常来说,在对虾养殖池塘中,池水受增氧机推动沿着一定方向旋转流动,池中的对虾残饵、大颗粒有机物、对虾尸体甚至体质弱的对虾都顺着水流逐渐向池塘中心区域集中,所以池塘中央区域一般很少有对虾栖息,空间利用率低;为了解决该问题,养殖过程中对对虾养殖池塘中央水域网箱中的杂食性鱼类或滤食性鱼类进行不投饵养殖,对对虾养殖池塘边缘水域网箱中的肉食性鱼类进行投饵养殖。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在对虾养殖池塘所有水域中均匀设置若干网箱,在网箱中投放肉食性鱼类。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对虾的投放密度比起单一养殖对虾的同样大小水域的对虾养殖池塘来说,对虾的投放密度要低一些,所述对虾的投放密度优选为10000~30000尾/亩。
本发明所述杂食性鱼类优选为罗非鱼、鲻鱼、梭鱼、银鲫、黄鳍鲷、金钱鱼和遮目鱼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滤食性鱼类优选为罗非鱼、鲻鱼、梭鱼、银鲫、黄鳍鲷和遮目鱼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肉食性鱼类优选为军槽鱼、鲈鱼、石斑鱼、笋壳鱼、黄鱼、军曹鱼和卵形鲳鲹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池塘进水前,对池塘进行清塘和晒塘处理,进水时用60~80目晒网过滤以防止野生杂鱼进入,进水后对水体进行消毒及肥水处理,在养殖过程中不时增氧并在养殖的中后期添加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控。
本发明对虾收获时采用地笼方式收虾,轮捕轮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95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