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8408.0 | 申请日: | 201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9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曹晓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晓晶 |
主分类号: | B25J18/00 | 分类号: | B25J18/00;F16H1/12;F16H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手臂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装置,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现有的机器人,特别是仿人机器人,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现有的仿人机器人的手臂通过齿轮进行传动动力,然而,现有的这种齿轮传动方式过于刚性,没有任何类似人类的韧带系统,这种刚性的传动的力度也不容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包含一机壳,所述的机壳的一端设有一动力输入部,其另一端设有一动力输出部,所述的机壳内设有一动力传递部,所述的动力输入部包含一输入底座和一输入齿筒,所述的输入齿筒上设有一第一传动齿圈,所述的动力传递部包含一传递筒体和一传动枢轴,所述的传递筒体的底板设有一第二传动齿圈,所述的第二传动齿圈与所述的第一传动齿圈相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输入齿筒内设有由绕棒组成的绕棒阵列,所述的第二传动齿圈的内部设有绕孔,所述的绕棒可转动地与所述的绕孔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绕棒包含一变径的棒状的棒主体,所述的棒主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一绕头,其另一端设有一第二绕头。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绕头呈锥形,所述的第二绕头呈球形。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棒主体、第一绕头和第二绕头为ABS工程塑料一体制成。
本发明的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利用设置在输入齿筒内的由绕棒组成的绕棒阵列,该绕棒与第二传动齿圈的绕孔相配合,由于绕棒为ABS工程塑料一体制成,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强度,能大大提高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的平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此时为另一个视角;
图4为图2中的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区域的细节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绕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2、机壳;3、动力输入部;
31、输入底座;32、输入齿筒;321、第一传动齿圈;
4、动力输出部;5、动力传递部;51、传递筒体;
511、第二传动齿圈;512、绕孔;52、传动枢轴;
6、绕棒;61、棒主体;62、第一绕头;63、第二绕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机器人手臂的动力传递装置1,包含一机壳2,该机壳2的一端设有一动力输入部3,其另一端设有一动力输出部4,该机壳2内设有一动力传递部5,该动力输入部3包含一输入底座31和一输入齿筒32,该输入齿筒32上设有一第一传动齿圈321,该动力传递部5包含一传递筒体51和一传动枢轴52,该传递筒体51的底板设有一第二传动齿圈511,该第二传动齿圈511与该第一传动齿圈321相配合。
该输入齿筒32内设有由绕棒6组成的绕棒阵列,该第二传动齿圈511的内部设有绕孔512,该绕棒6可转动地与该绕孔512相连接。
该绕棒6包含一变径的棒状的棒主体61,该棒主体61的一侧设有一第一绕头62,其另一端设有一第二绕头63。
该第一绕头62呈锥形,该第二绕头63呈球形。
该棒主体61、第一绕头62和第二绕头63为ABS工程塑料一体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晓晶,未经曹晓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84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外电路箱故障诊断设备
- 下一篇:一种座椅调节控制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