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低水头水坝的过鱼通道加建方法和过鱼通道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7540.X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0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辉;李跃飞;赖子尼;李捷;谭细畅;王超;杨计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E02B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方振昌 |
地址: | 5103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水头 水坝 通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低水头水坝的过鱼通道加建方法和过鱼通道。
背景技术
为了防洪、发电、供水和通航等需要而在江河中修筑水坝,造成江河水生生态系统的片段化,对洄游和半洄游鱼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导致江河鱼类资源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为了降低水坝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通常采用修筑鱼道的方法帮助鱼类实现从坝下向坝上的洄游,给予坝上坝下的鱼类交流的通道。我国鱼道建设始于1960年代,但受葛洲坝水利枢纽过鱼工程措施争论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在鱼道建设方面进入停滞期,该期间修建的大小水利工程基本未建过鱼通道,直至2000年之后鱼道建设才重新发展起来。
目前,过鱼通道的建设一般都是与水坝建设同时进行的。但是对于在已经建成而未修建过鱼通道的水坝修建过鱼通道,我国尚未有成功的案例。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不影响坝体安全的前提之下加建一座过鱼通道,实现鱼类从坝下向坝上的洄游,那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坝体安全和低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在已建的低水头水坝上加建过鱼通道的方法和过鱼通道。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低水头水坝的过鱼通道加建方法,在靠近发电厂房的泄洪闸底槛上挖设连通水坝高水位侧和低水位侧的潜孔作为过鱼通道的出口,在发电厂房下游和泄洪闸下游之间隔墙的泄洪闸一侧修建与潜孔连通的鱼道本体,并使鱼道本体的末端作为过鱼通道的入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鱼道本体沿隔墙方向修建,形成主通道,并使主通道的末端在隔墙尾端水域内,形成入口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通道中部开设开口,以开口为起点沿入口Ⅰ的反方向修建出副通道,并使副通道的末端在泄洪闸底槛下游并邻近泄洪闸底槛的水域内,形成入口Ⅱ。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鱼道本体修建后,形成由其最高点至过鱼通道的入口的坡降,且其最高点低于水坝的正常挡水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潜孔在挖设前对在水坝高水位侧需施工的泄洪闸底槛邻近水域进行围堰抽水,所述鱼道本体修建前,对鱼道本体邻近水域进行围堰抽水。
一种适用于低水头水坝的过鱼通道,包括鱼道本体和在泄洪闸底槛上挖设的潜孔,所述潜孔连通水坝高水位侧和低水位侧,所述鱼道本体在发电厂房下游和泄洪闸下游之间隔墙的泄洪闸一侧,所述鱼道本体的前端与潜孔连通,所述鱼道本体的末端与江河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鱼道本体的最高点低于水坝的正常挡水位;所述鱼道本体包括沿隔墙延伸至隔墙尾端的主通道,所述主通道的末端形成入口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通道中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接有副通道,所述副通道延伸至泄洪闸底槛下游并邻近泄洪闸底槛的水域,所述副通道的末端形成入口Ⅱ。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通道包括以入口Ⅰ为起点呈垂直阶梯式连续升高的多个主通道水池。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通道包括以入口Ⅱ为起点,开口为终点呈垂直阶梯式连续升高的多个副通道水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巧妙的利用水坝的结构加建出利于鱼类上溯洄游的过鱼通道,在泄洪闸底槛挖设潜孔作为过鱼通道的出口,并不会破坏水坝的整体结构影响其运行安全,在发电厂房下游和泄洪闸下游之间隔墙的泄洪闸一侧修建与潜孔连通的鱼道本体,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低水头水坝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过鱼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过鱼通道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过鱼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过鱼通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75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舱内压缩氧控制供氧管路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儿童输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