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5444.1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1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片野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何欣亭;李浩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置于例如便携电话机并作为电池连接用使用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对便携电话机有薄型化的要求。为了应对该要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与电池等的对方接点(相手接点)接触的接触部从壳体向前方突出且在该接触部的后部配置有弹性收缩的螺旋弹簧的所谓的弹簧针(pogo pin)连接器。然而,该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弹簧针连接器部件件数多且成本高。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通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地形成包括担负着上述的螺旋弹簧的任务的弹簧部的接触件且部件件数少的电连接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66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625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电连接器,为了确保接触部的充分的位移量,需要增大接触件的高度、前后方向的长度。因此,难以进行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另外,关于该专利文献2的电连接器,其接触件的弹簧部的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的冲裁面与壳体的内壁面相对。由于每次对方接点按压接触部时,该弹簧部都变形,所以存在壳体被弹簧部的冲裁面刮削的担忧,电连接器的耐久性也残留有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谋求小型化和耐久性提高的电连接器。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接触件,该接触件具有:接触部,突出至前方,与对方接点接触,受到来自对方接点的向后方的按压;弹簧部,相对接触部位于后方,受到接触部的来自对方接点的按压而弹性变形;以及端子部,相对该弹簧部位于更后方,担负着电连接,并且该接触件经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形成;以及
壳体,容纳上述接触件,使接触部突出至前方,
上述弹簧部在冲裁时刻具有线材沿左右方向反复折回并前后延伸的形状,经过弯折加工,由此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弯折至与弹簧部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方向以上。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该接触件经过金属板的冲裁及弯折加工而一体形成这点与前述专利文献2相同。但是,在本发明中,该接触件的弹簧部的冲裁时刻的左右方向的折回部分弯折至与弹簧部的其他部分相对的朝向以上。因此,能够达成小型化,而且由于冲裁面不与壳体的内壁面相对,所以也提高了耐久性。
在此,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优选上述弹簧部具有的形状为,与形成该弹簧部的线材的冲裁时刻的一个折回部分的内侧的前后方向的间隔相比,该线材的冲裁时刻的沿前后方向互相邻接的折回部分彼此的前后方向的间隔更宽。
在将折回部分的内侧和外侧相比时,在接触部被对方接点按压时,折回部分成为变形的阻力,且内侧比外侧更难以变形。因此,在将接触部压下至后方时,如果内侧和外侧的间隔互相相同,则在内侧的变形具有富余的阶段,外侧成为线材彼此接触而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变形的状态。
因此,通过预先使外侧的间隔比内侧更宽,能够用小尺寸的弹簧部确保更大的变形量。
如以上那样,依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达成小型化和耐久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其壳体的上壁面断裂而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1根接触件的平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图1所示的X-X截面图。
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接触件的制造过程中冲裁加工时的接触件形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电连接器;20 壳体;30 接触件;31 接触部;32 弹簧部;33 固定部;34 端子部;321 折回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是将其壳体的上壁面断裂而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1根接触件的平面图。另外,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图1所示的X-X截面图。
而且,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接触件的制造过程中冲裁加工时的接触件形状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未经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54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