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区域多元约束下的尾随间隔限制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0996.3 | 申请日: | 201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3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颖;胡明华;谢华;彭瑛;李杰;许俐;袁立罡;叶博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5/00 | 分类号: | G08G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域 多元 约束 尾随 间隔 限制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中交通战术流量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管制区域内或管制区域之间的多元约束下的尾随间隔限制的自动化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的增长,交通拥挤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流量控制原因所导致的航班延误日益增加。区域内出现交通拥挤时主要通过发布尾随间隔限制或要求航班进行起飞申请的方式来进行流量管理,尾随间隔限制是一种战术流量管理方法,通过控制同一航线上飞往同一方向的航空器的纵向间隔,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航路点、进入某一扇区或到达某一机场的飞行量减少,从而缓解目标航路点、扇区或机场已经或预计出现的交通拥塞。
在实际运行中尾随间隔控制主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来作出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成尾随间隔控制策略,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尾随间隔流量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单个空域单元容量约束下的限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较强耦合性的多元约束下的尾随间隔限制的计算方法尚不完善。
大区域内交通拥挤问题较为复杂,在空域自身的容量约束和相邻区域对本区域的流量控制约束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元约束下的尾随间隔限制的计算方法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区域内多元约束下的的尾随间隔控制策略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尾随间隔限制时段和限制值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空域自身的容量约束和相邻区域对本区域的流量控制约束同时存在情况下的尾随间隔限制时段和限制值的计算,约束的形式可以是瞬时或时段容量约束或对航班之间的尾随间隔限制。
步骤一:
有N个约束单元,采用基于先到先服务的启发式算法对多元约束进行求解,使得航班通过空域约束单元的流量满足约束,从而求得航班调配后的过点时间。启发式算法对各个约束单元循环迭代求解,对于某个约束单元求解时,基于预计到达该约束单元的时间,采用先到先服务的原则安排航班经调配的进入空域约束单元的时间,后面约束单元的求解基于前一个约束单元求解后的航班调配后的时间来求解,已经求解过的约束单元在求解的过程中可能再次出现约束条件不满足的情况,则再次进行求解,直到所有的约束条件都满足,该算法能保证收敛。
步骤二:与空域约束单元相关的受控航班流共有S股,对于受控航班流i,与下游受限单元相关的时间段为该时间段对应于下游空域约束单元的约束时间,判断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某个时间使得在到时间范围内,航班预计通过的架次与航班调配后通过的架次相同,若存在则该股航班流的控制时段为若不存在则该股航班流的控制时段为
步骤三:航班流i在受控时段内允许通过受限单元的航班总架次为NTotal,根据调配后的过点时间统计该时段内允许通过的航班架次为Ni。
步骤四:对于受控航班流i,由于尾随间隔值的可能取值为离散的整数值,从尾随间隔值的取值集合中的最小值开始,从小到大进行搜索,对于所搜索的每个值,计算航班满足间隔限制的过点时间计算方法如下:
航班j的预计过点时间为ETAj,满足间隔限制下的过点时间为对于控制时段内的第一架航班,STAj=ETAj,对于其他航班,STAj=max(STAj-1+Vtimesepe,ETAj-1),Vtimespep为所取的时间间隔值。
根据统计Vtimesepe间隔值下能通过的航班架次,判断该航班架次是否小于等于Ni,若满足则取该值为所求得的间隔值Vi。
步骤五:对各股航班流按照尾随间隔限制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判断条件是否成立,若成立则依次选择各股航班流判断是否可以减小限制值。对于第j股航班流,根据步骤四中所生成的间隔限制值Vi,从间隔限制值的取值集合中比Vi小的最大的取值开始,从大到小搜索,判断是否可减小,使得减小后仍然满足若找到满足条件的值则将该值作为航班流的间隔限制值。
本发明中提出的尾随间隔值的计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多元约束下的尾随间隔限制时段和限制值的自动化计算,弥补了当前多元约束下尾随间隔限制的制定依赖于经验,缺乏科学的决策支持方法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元约束下基于航班时间调配的尾随间隔计算方法适用场景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09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泥沉淀池的导水结构
- 下一篇:辐流式二沉池周边传动刮吸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