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330907.5 | 申请日: | 2012-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6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 发明(设计)人: | 许珊珊;费韦平;许广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联合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L7/02 | 分类号: | B01L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2038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加热 安全 节能 超级 恒温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化学、生物实验室用于加热烧杯、试管等器具的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
背景技术:
恒温槽是一类温度可以调节并且能恒定在某一设定温度的实验设备。各种恒温槽广泛用于生物工程、精细化工、食品医药、石油、冶金、农业等领域,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质检部门科研、生产和教学过程中对物料特别是对热敏物料的蒸发、浓缩、结晶、干燥、浸渍等过程广泛使用的、必不可少的加热设备。超级恒温槽是恒温槽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控温精度高、一般都有搅拌装置以使槽内温度均匀,不仅用于上述行业也被用作其他行业热工测量的热源,如用于汽车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目前使用的超级恒温槽包括外壳、槽体、发热元件、控制电路和搅拌装置,发热元件为电发热管;电发热管安装于槽体内靠近底部,发热管连通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通过温控器控制发热管中电流的通断或控制通过的电流的大小,以保持槽体内的温度在设定的温度。这类超级恒温槽由于发热元件为阻性元件,不仅热效率较低,而且电热一体的发热元件与槽体、外壳接触密切,尤其是高温下绝缘材料易失效导致槽体带电,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包括外壳和槽体,还包括所述外壳中的绝热板、线圈、磁条、控制电路、循环泵、设于槽体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放水阀门及槽内的平流盘,其特征是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使所述槽体产生涡流发热。所述槽体支承在所述外壳的上方,所述线圈在一个平面上呈螺旋线式盘绕,所述线圈固定安装在所述槽体底面的下方并与所述控制电路电相连,所述绝热板位于所述线圈与所述槽体之间,所述线圈的下面沿径向安装有磁条,所述平流盘通过四个支撑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槽体内的底面上与所述线圈同心;所述进水口设于槽体底面的下方对应线圈圆心处通过硅胶管连接循环泵,循环泵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口和放水阀门,槽体外面除线圈部分以外均包裹玻璃棉保温套。
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其中所述线圈所用导线的断面直径为4.5毫米,由多股耐高温漆包铜线绞合后外面密绕一层直径为0.5毫米的玻璃纤维线包裹而成,所述线圈的外表具有树脂密封层。
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其中所述绝热板为玻璃纤维板或石棉板,其厚度为1~2mm。
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其中所述槽体采用铁磁性材料制成,为磁性不锈钢材料。
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其中所述平流盘为圆形磁性不锈钢薄片,厚度1~2mm,直径大于相对应的线圈的直径2cm。
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其中所述玻璃棉保温套,以玻璃布为套内部填充玻璃棉,其厚度大于2cm。
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是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使槽体产生涡流发热,所以热惯性小,通电后槽体内的液体能迅速升温;槽体和线圈之间间隙小,线圈的下面沿径向安装有磁条,磁条对电磁场进行屏蔽,能有效防止电磁能量从下方泄露,提高电磁转化效率,加之槽体外面均包裹厚的玻璃棉保温套,保温效果好所以电热转换效率高,更加节省电能;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同时,由于线圈整体密封且和槽体之间有非金属的绝热板,电热完全隔离,因而安全性能大大提高,确保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的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的实施例。
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安全节能超级恒温槽,包括外壳1和槽体2,还包括所述外壳1中的绝热板3、线圈4、磁条5、控制电路7、循环泵10、设于槽体的进水口8、出水口11和放水阀门12及槽内的平流盘6,其特征是线圈4产生交变磁场使所述槽体2产生涡流发热。所述槽体2支承在所述外壳1的上方,所述线圈4在一个平面上呈螺旋线式盘绕,所述线圈4固定安装在所述槽体2底面的下方并与所述控制电路7电相连,所述绝热板3位于所述线圈4与所述槽体2之间,所述线圈4的下面沿径向安装有磁条5,所述平流盘6通过四个支撑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槽体2内的底面上与所述线圈4同心;所述进水口8设于槽体2底面的下方对应线圈4圆心处通过硅胶管9连接循环泵10,循环泵10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口11和放水阀门12,槽体2外面除线圈4部分以外均包裹玻璃棉保温套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联合大学,未经淮南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09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