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自对准接触孔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30895.6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1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洪中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528 | 分类号: | H01L23/528;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余刚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对准 接触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带有自对准接触孔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导体衬底(1);
至少两条金属栅极(3),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上;
刻蚀阻挡层(5),形成于所述金属栅极(3)的表面上,包括第一刻蚀阻挡层(51)和第二刻蚀阻挡层(53),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沿所述金属栅极(3)的两个侧表面向上延伸,且上表面高于所述金属栅极(3)的上表面;各所述金属栅极(3)的上表面和位于所述金属栅极(3)两侧的第一刻蚀阻挡层(51)高于所述金属栅极(3)上表面的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形成于所述第一凹槽内部,沿所述金属栅极(3)的上表面延伸;
介质层(7),形成于所述刻蚀阻挡层(5)上,包括第一介质层(71)和第二介质层(73),所述第一介质层(71),形成于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上,且该第一介质层(7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的上表面齐平,所述第二介质层(73),连续形成于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以及所述第一介质层(71)的上表面上;
自对准接触孔,形成于所述介质层(7)中,且所述自对准接触孔的底部位于相邻两条所述金属栅极(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部分向外延伸覆盖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和所述第一介质层(7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介质层(73)形成于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的上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采用与第一介质层(71)刻蚀选择比大于6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的材料选自SiN、SiCN、SiC或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的材料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的材料选自SiN、SiCN、SiC或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
所述第一介质层(71)的材料为氧化物或低介电常数绝缘材料,所述第二介质层(73)的材料为氧化物或低介电常数绝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刻蚀阻挡层(53)位于所述金属栅极(3)上方的部分形成沿所述金属栅极(3)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且开口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二介质层(73)相接,所述第二介质层(73)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充满所述第二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小于所述金属栅极(3)的宽度的2/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介质层(73)为旋涂玻璃或可流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产生的氧化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金属栅极(3)的侧表面与各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的内表面之间还形成有间隙壁。
9.一种带有自对准接触孔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上形成至少两条伪栅(3ˊ);
S2、在每个所述伪栅(3ˊ)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上分别形成两个相对的与所述伪栅(3ˊ)上表面齐平的第一刻蚀阻挡层(51),并在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上形成与所述伪栅(3ˊ)上表面齐平的第一介质层(71);
S3、去除伪栅(3ˊ),在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一刻蚀阻挡层(51)之间形成金属栅极(3),并去除所述金属栅极(3)的部分顶端,使所述金属栅极(3)的上表面与所述金属栅极(3)两侧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刻蚀阻挡层(51)高于所述金属栅极(3)的上表面的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凹槽;
S4、在所述第一凹槽中,形成沿所述金属栅极(3)的上表面延伸的第二刻蚀阻挡层(53);
S5、在所述第一介质层(71)、第二刻蚀阻挡层(53)、第一刻蚀阻挡层(51)的上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73);
S6、在所述第二介质层(73)上形成包含所述自对准接触孔的图案的掩膜层,通过刻蚀形成底部位于相邻两条所述金属栅极(3)之间的自对准接触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089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变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形成多晶硅膜的方法、薄膜晶体管和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