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芯异型导电无氧铜板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9240.7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5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魏宽坤;李双龙;薛永庆;刘生伟;周存元;曹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37/02 | 分类号: | B21C37/0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09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型 导电 铜板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芯异型导电无氧铜板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冶炼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技术进步,节能型空芯异型导电铜板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已被开始用于铜冶炼工程及ISA法铜电解新工艺中。空芯异型导电铜板,其断面是带有双排连续导电凸包的整体导电板,目前空芯异型导电铜板的传统加工工艺如下:半连续铸造—加热—热轧开坯—铣面—冷轧—定尺锯切(锯切宽度、剪切长度)-热处理(矩形断面铜板)-矫直—多次冲压成型(大型压力机、冲制导电凸包)—检验—包装。该加工工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采用冲压法生产空芯异型导电铜板,需要有专门的3000t以上大型液压机、大型锯床、专用冲制模具、吊具等设备,而且在成品长度方向上导电凸包的制造为冲压成型,需要分四次整体冲制才能完成一根成品(5600mm长)的成型。操作过程复杂且不易准确掌握,间隙时间长,生产效率低,难以实现连续化大生产。2)冲制空芯异型导电铜板的两个对称导电凸包时,需要对每一根矩形断面的铜板条都要事先在其长度方向上划线三次,以作为移动铜板的标识,耗时耗力工作效率低。3)外观质量差,形状不规正。每根成品的两个对称的导电凸包需要进行四次冲压才能形成凸包,而且在每两次冲压成型的连接处,导电凸包表面(R=15mm圆弧面上)产生明显的凹形缺陷,即“竹节”状缺陷,影响了空芯异型导电板的整体外观质量和断面形状。4)含氧量高,导电率低。与无氧空芯异型导电铜板相比,其含氧量为≤200PPm,导电率为:20℃时97~98.7%(IACS)。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空芯异型导电铜板的传统加工工艺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优异、成本低、流程短的空芯异型导电无氧铜板的生产工艺。
为解决传统加工工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芯异型导电铜板的生产工艺,其工艺如下:
上引连续无氧铜带坯—冷轧—退火—酸洗清刷— 一次冷轧成型(冷轧法)—矫直—检验—包装。
具体步骤为:
1)、上引连续无氧铜带坯:选用Cu+Ag不少于99.95%的高纯阴极铜为原料,预热烘干后放置熔化炉将其进行熔化,然后在上引法无氧铜材连铸机制备上引连续无氧铜带坯;
2)、冷轧:利用四重式可逆冷轧机对上引连续无氧铜带坯进行冷轧,冷轧条坯冷轧成型后总加工率为ε=60%;
3)、退火:用退火炉对冷轧条坯进行再结晶退火,退火温度为650℃,保温时间1.5-2小时;
4)、酸洗清刷:冷轧条坯经退火后先用浓度为10-20%的硫酸水溶液清洗退火后冷轧条坯表面生成的氧化皮,然后进行表面清刷处理,清刷酸洗后表面残留的铜粉、氧化皮、水印;
5)、一次冷轧成型:清刷后的冷轧条坯先在第一架轧机上进行立轧收边,然后在第二架轧机上异型孔型中一次性冷轧成型,得到成品;
6)、矫直:用矫直机将成品进行矫直;
7)、检验: 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检验;
8)、包装:检验合格后,按包装要求进行包装入库。
所述步骤1中的熔化炉中铜液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80~100 mm的木炭。
所述步骤1中的熔化炉中铜液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80~100 mm的石墨鳞片。
所述步骤1中的上引法无氧铜材连铸机中铜液温度保持在1150℃±5℃。
所述步骤1中的上引法无氧铜材连铸机中结晶器插入铜液的深度在170 mm,结晶器内供水压力为0.2~0.3MΡα,冷却水进水温度控制在30~35℃。
所述上引法无氧铜材连铸机的上引连续无氧铜带坯引速控制在50~80 mm/min。
所述步骤3中退火炉为75kW电阻退火炉。
所述步骤2中四重式可逆冷轧机为Φ400/Φ1000×1500mm的四重式可逆冷轧机。
所述步骤5中第一架轧机和第二架轧机均为Φ330×600mm轧机。
所述步骤6中矫直机为250吨液压张力矫直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92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